•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第十八課 聲聞四果  佛弟子,聞佛小乘聲教,悟四諦之理,斷三界見思惑,入於涅槃者,皆屬聲聞僧。聲聞僧,自凡夫位,修到阿羅漢位,乃出三界,這中間,須歷四向,證四果,然後成辦,並非一蹴可...

    常林居士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3
  • 第二十課、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第二十課 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佛滅度後,印度的佛法,可以分作三期來觀察,每一期為時約五百年,過此一千五百年後,佛教也就絕跡於印度瞭。  第一期 小行大隱時代  釋尊一...

    常林居士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6
  • 第十八課、法相宗(五)

      第十八課 法相宗(五)  十、三能變  據此宗的教義,宇宙萬有,有情及無情,都是由識體所變現出來的:見分和相分,見分是見聞覺知,相分是一切境界。所有的見相二分,都是由八個識...

    常林居士 高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4
  • 第十六、十七、十八課、綜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課 綜合指要  1.照佛學來說,出傢受具足戒的人,應稱為比丘,不應稱僧,因為僧是僧伽的簡稱,於義為眾和合,可知是團體的稱謂,其條件是:三人以上,而且具足六和敬,...

    常林居士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7
  • 第二十一課、佛法初入中國及釋道的比試

      第二十一課 佛法初入中國及釋道的比試  佛法傳入中國,據史書所載,系始自後漢,其實後漢以前,中國已有佛法。列子 (1) 曾引述孔子語:「丘聞西方有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

    常林居士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8
  • 第十六、十七、十八課、綜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課 綜合指要  1.在種子的理論中,本有與新薰一說,理由皆極充分,廢瞭任何一邊,皆不能自圓其說,所以護法論師,便不能不俱加以接受。而且除卻種子,善惡果報,亦...

    常林居士 高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3
  • 第十九課、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一)

      第十九課 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一)  聲聞和緣覺二小乘,當被稱為二乘。聲聞乘是依四聖諦之理而起修,而緣覺乘,則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這是二乘的不同處。  辟支迦佛陀,略...

    常林居士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3
  •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課、綜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課 綜合指要  1.釋尊說小乘教十二年,說大乘教三十七年,共四十九年。中間由淺及深,由末及本,由權及實,由方便及究竟,次序排得極為合理。後世學佛法者,如...

    常林居士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5
  • 第十九課、法相宗(六)

      第十九課 法相宗(六)  十三、伏斷二障  上述小乘作生空觀,斷煩惱障證涅槃,大乘作法空觀,斷所知障證菩提,不過粗言其梗概。其實,此二障尚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之分,由邪師、邪...

    常林居士 高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4
  • 第二十課、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二)

      第二十課 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二)  十二因緣的次第,對於過現未三時因果的遞嬗 (1),分析得極為詳盡,而且秩序井然。欲避其果,須斷其因,這便是緣覺乘行人所覺悟之點。  若照...

    常林居士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4
  • 第二十二課、佛經的傳譯(一)

      第二十二課 佛經的傳譯(一)  釋迦牟尼佛出於印度,其弟子結集三藏時,皆是梵本 (1),所以後來佛法傳到中國時,必須經過翻譯,才能成為華文本。法寶雖富,若無人翻譯,則中土人民,固...

    常林居士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6
  • 第二十課 讀經錄要(一)

      第二十課 讀經錄要(一)  大般涅槃經  一、  佛對諸比丘言:我前所說無常、苦、空、無我、是方便,今當說常、樂、我、凈。夫無常者眾生,常者法身,苦者外道,樂者涅槃,無我...

    常林居士 高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4
  • 第二十一課、皈依三寶

      第二十一課 皈依三寶  佛門稱佛、法、僧、為三寶。此三寶,自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 (1),度五比丘後 (2),即已成立。彼時釋尊是佛寶,四諦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此名化相三寶,謂佛...

    常林居士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4
  • 第二十三課、佛經的傳譯(二)

      第二十三課 佛經的傳譯(二)  北涼 (1) 曇無讖 (2),傳譯經典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其中以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為最有名。以前雖有人譯過此經 (3),但都不全,讖譯亦缺後二卷,至唐時...

    常林居士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5
  • 第二十一課、讀經錄要(二)

      第二十一課 讀經錄要(二)  大般涅槃經  十六、  若人發粗惡言,誹謗正法,永不改悔慚愧者,或犯四重 (1) 作五逆罪 (2),自知定犯,而不怖畏慚愧,不 肯發露 (3)。於佛法無護...

    常林居士 高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