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九、二十、廿一課、綜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廿一課 綜合指要 1. 一切眾生,隻有兩條路:無始至今,在三界六道裡,所經歷的,皆屬流轉門攝。自修正道後,其思想和行動,顯然是厭生死苦,趨向涅槃,故自初下手以...
-
第二十四課、佛經的傳譯(三)
第二十四課 佛經的傳譯(三) 時至開元 (1),顯教的經典,大都譯就,此後所譯者,皆尚密乘,是為密教 (2) 極盛時代,譯師以阿阇黎 (3) 兼之,亦有但翻譯梵本,而不開壇灌頂 (4) 者,其中...
-
第十九、二十、廿一課、綜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廿一課 綜合指要 1.當我未學佛時,也懷疑到:為什麼每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的兇暴,有的純良,有的狡詐,有的者實,有的好靜,有的好動,有的驕傲,有節謙恭,有節奢侈,有節...
-
第二十二課、七眾與戒律
第二十二課 七眾與戒律 佛門行者,不出七眾,所謂七眾者:即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彌,五、沙彌尼,六、優婆塞,七、優婆夷。 比丘為出傢男子受具足戒 (1) 者...
-
第廿二、廿三、廿四課、綜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課 綜合指要 1.佛生於印度,其經教流傳中國,必須經過一運一譯,方成國文本,呈現於東方人士的眼廉,說到運,陸路則流沙千裡,峻嶺萬重,水路則洋海無邊;風濤險惡,...
-
第廿二課、讀經錄要(三)
第廿二課 讀經錄要(三) 大般涅槃經 二十九、 菩薩守戒,雖不與女人和合,然而見女人時,相與言語戲笑,或雖不嘲笑,而聞女人瓔珞環釧種種諸聲,心生愛者。或雖不嘲笑,然見...
-
第二十三課、六道輪回 (一)
第二十三課 六道輪回 (一) 一切沉淪於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回的塗徑,不出六道。所謂輪回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回旋,周而復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 六道...
-
第二十五課、讀經錄要(一)
第二十五課 讀經錄要(一) 大寶積經 一、 佛告迦葉菩薩:求無上正覺時,有所得者,則為著想。若著想者,於佛法外,起有為想,於有為外,起無為想,即於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執 (2...
-
第廿三課、真言宗(一)
第廿三課 真言宗(一) 一、顯密略義與小史 在佛法中,有所謂顯教與密教,顯教者:即應須佛釋迦牟尼如來,說一切大小乘教法,其文其義,明顯易知,故稱為顯教。密教者:即法身佛大...
-
第二十四課、六道輪回 (二)
第二十四課 六道輪回 (二) 地獄為六道中最苦之處,其位置在地中,故名地獄。分為三類:一名根本地獄,有八熱及八寒之別 (1),是為十六大地獄。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遊...
-
第二十六課、讀經錄要(二)
第二十六課 讀經錄要(二) 大寶積經 九、 佛告無垢寶月王光菩薩言:我愍眾生,作如是說:言我背痛 (1),令諸病者,知佛金剛身 (2) 尚有背痛,何況我等,而諸愚人,如實取之,謂佛...
-
第廿四課、真言宗(二)
第廿四課 真言宗(二) 五、兩部曼荼羅 金剛界曼荼羅,及胎藏界曼荼羅,稱為金胎兩部曼荼羅。如來的智慧,能破諸惑障,而證實相之理,堅固銳利,有如金剛,所以稱為金剛界,這是表...
-
第廿二、廿三、廿四課、綜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課 綜合指要 1.餓鬼和畜生二道,苦報孰重孰輕,至為難言。照三惡道次序,應該是畜生、餓鬼、地獄,可知餓鬼的地位,是在畜生之下,地獄之上,而其所造的惡業,也...
-
第二十七課、諸傢的判教(一)
第二十七課 諸傢的判教(一) 釋尊應種種機,說種種法,所以在四十九年中,前中後各期,所說皆截然不同。佛教傳入中國後,經中國學者,各據己見,將其分為若幹時,或若幹類,使學佛研經...
-
第廿二、廿三、廿四課、綜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課 綜合指要 1.照第二十二課,第二十九則經文看來,修大乘的行者,其所持的戒律,是否清凈?是關系於心中的思想,及其外表的行為。在這二者之間,若外表雖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