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廿三、廿四課、綜合指要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廿二、廿三、廿四課 綜合指要

  1.佛生於印度,其經教流傳中國,必須經過一運一譯,方成國文本,呈現於東方人士的眼廉,說到運,陸路則流沙千裡,峻嶺萬重,水路則洋海無邊;風濤險惡,這是一難。說到譯,必須梵華兼通,佛理條達,復肯犧牲其畢生精力,於筆硯之間,然後乃能成辦,這又是一難。一部佛經,有時經過好幾次運,好幾人譯,前仆後繼,然後乃成完整的法寶,華嚴、大寶積、大涅槃、大方等大集經等皆是。尤其楞嚴經是印度國寶,不許外傳,關吏對出境人,搜查至嚴,乃另抄小字本,用蠟裹好,割開股肉,存在肉內,俟平復後,方得出境。到中國時, 再割開肉,取出翻譯,似此壯烈犧牲的精神,聞之使人流涕。吾人今日,閑坐幾案前,展卷閱讀,即此一點因緣,若不是前生種大善因,恐無福消受也。學者當追念前人艱苦,三藏典籍,得來不易,應珍惜時光,勿令空過。讀開經偈曰:「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真令人涕泗縱橫,感恩圖報。

  2.我國學人,往印度取經,不知犧牲瞭多少人,佛菩薩有大威力,既欲大教流行中土,何不庇護這一班取經人?而乃任其客死道途,妨礙取經大業一節。須知一切法不離因果,有決定的果,亦有不決定的果,不決定者,可以改變,決定者則無法改變。昔有惡王,欲滅釋種,目犍連曾請釋尊營救,未蒙許可。由是尊者乃顯神通,將五百釋種,置缽盂內,寄存梵天,事平往視,則皆化為血水,可知定業雖佛亦不能救。至於釋尊受馬麥之災,僧肇遭殺頭之禍,安世高赴會稽之難,善導登樹杪而仆,梁武被困臺城,玄奘臨終受苦,此皆定業不易轉的明證。亦可以解釋為:今之善因未熟先世的惡果先熟,故終受苦報,然今之善因,其樂果則在後世,終不至於無報也。

  3.將藏經譯為語體文一事,現當從緩,為的是:文字尚在演變中,未成定局,倘花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把它譯成語文之後,萬一文字竟改為用字母拼音,豈不是全功盡棄。現時小學生所讀之書,字旁皆附有註音字母,若幹年後,可能廢文字而單留拼音,故經文語譯一事,當從緩辦也。

  4.密教的經,也講義理,其理與顯教相同,但學之者,多尚壇儀及咒語,而棄教義,流弊所及,遂使理路荒蕪,這實在是不對,所以學密者,仍應研教。密宗的倡始者龍樹菩薩,他讀過華嚴經,造過諸論,稱為八宗祖師,則其博通教義可知。以理言之,通教的密,方得恢宏自在之用,教理未達者終遜一籌怯。

  5.聽說歷朝政府,皆視大藏經為國寶,全國並沒有幾部,大佛寺如要請一部,須經過申請批準才賜給,一路遷須派專員押運,用鼓樂吹送,上覆以黃綾,進寺時僧眾皆須排隊跪接,典禮極為隆重。又聞為瞭避免天災兵燹等事,毀壞法寶起見,分全國為東南西北中五區,供養大藏經五部,其地點常為杭州、廣州、西安或四川、北平、河南或湖北五區,以示鄭重,未知確否?今時影印術發達,僅臺灣一島,或有數百部,論眼福,確比前人大,然而我到各佛教機關,看見他們所供的大藏經,自一部乃至兩三部皆有,類皆淪為裝飾品,似乎很少有人借看,這實在是很罪過的事。理應立好的章程,辟出看經場所,派人專司其事,或就地看,或外借看,皆盡量與人利便,以資鼓勵。務使學者有機會讀,有機會悟,乃至有機會依之而修,才算發揮瞭三藏的大用。最壞的舉措,就是自不能讀,而又不肯借給別人讀,成為有經不會讀,會讀又沒有經,使法寶成為骨董字畫,專無陳列用,真是罪過。

  6.譯師多菩薩乘願化身,在釋尊法運中,擔任譯經事業,所以也不是偶然的事。據說鳩摩羅什是七佛譯經師,那麼,自毗婆屍佛至釋迦牟尼佛,每一次大法東來,皆曾主持譯事。吾人讀「遠什大乘要義問答」,觀其答覆遠公各問題,即知其德學內涵,義理精絕,儼然一大菩薩,然則其大名與三藏並壽,實足當之無愧。其他譯師,如竺法護、佛陀跋陀羅、佛陀舍耶、真諦、菩提流支、玄奘、實叉難陀、義凈、乃至開元三大士,都是瞭不起的人物,不可等閑視之。

  7.佛經之譯成外國文字,流傳到歐美各國者,至今還是偏於小乘部及卷數少者,至於大乘說較深的義理,及百數十卷一部的經論,則皆尚未譯成外國文,根本也無人從事此種工作。聞二次大戰後,美國人曾在日本,請去大藏經,及佛學專傢多人到彼國,諒必是從事翻譯,若果如此,則是大好消息。此輩若不通英文,亦不妨事,隻須經義用日語述與傳譯人,再由傳譯人翻為英語即可,不過,英文中如有訛誤,則不能直接加以糾正耳。民元時,閩人林紓,曾以翻譯外國小說馳名,然其人不識英文,故常與陳傢麟氏合譯。先由陳述出語意,再由林寫成中文,亦居然成為名傢。譯經如缺乏兼通中英文,及佛學之人,亦可以此法行之。

  8.古譯經儀式,雖各譯經師略有不同,然極為鄭重,則彼此皆同。今略述宋太宗時,天息災譯經壇場儀式於下,以見一斑:於東堂面向西佈壇,壇有四門,各以一梵僧主之,先念密咒七晝夜,供佛菩薩名字,環為輪狀,名大法曼荼羅,然後沐佛,供以香花燈燭肴果,禮拜旋繞,祈請加被,以祛魔障。第一「譯主」正坐面外,宣讀梵文,第二「證義」坐其左,與譯主評量梵文,第三「證文」坐其右,聽譯主高讀梵文,以驗差誤,第四「書字」梵學僧,審聽梵文,依梵音書成華字,「如素恒覽,第五「筆受」翻梵音成華名,如再翻「素恒覽」為經,第六「綴文」四綴文字,使成句義,第七「參譯」參考兩土文字,校對正確使無誤,第八「刊定」削其繁冗,定取句義,第九「潤文」於僧眾南向設位,參詳潤色。僧眾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儀整肅,所需物資,皆政府供給。觀此可知譯經一事,是若何尊嚴慎重,亦以見國傢崇尚聖道,坐致太平,與徽宗排佛,遂有靖康之難,成一強烈對照,令人嗟嘆不已。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