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課、讀經錄要(一)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二十五課 讀經錄要(一)

  大寶積經

  一、

  佛告迦葉菩薩:求無上正覺時,有所得者,則為著想。若著想者,於佛法外,起有為想,於有為外,起無為想,即於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執 (2)。起解執時,於佛法中,堅住不舍,當知是人:不名為無上佛道;何以故?以於佛法,起想執我,而作勤修,則與我執數相應故,而不舍離。

  二、 一切諸想,皆不應起,以一切想無所得故。

  三、

  一切諸法,無有分別,瞭知分別,如實性故。一切諸法,無有所住,亦不可見,無異性故,是故諸法無住無依,但以名字施設而有。彼皆空寂,無有自性,無住而住,是故諸法,無有住處。處無有故,盡故,滅故及變易故,如來但以異名宣說,如是密意,應當瞭知,不應執著善與不善。

  四、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非一性,非異性,諸法無有一異性故,此一切法,非生非有。如是宣示,諸法亦空,法若空者,彼即無相,若無相者,即無願求。若法是空無相無願,則不可知,不可遍知,不應說彼若有若無。言有無者,但是言說,不應於中而生執著。何以故?如來常說若不執著一切法者,是真勝義 (3)。若有著者,如是執著,一切皆空,是敗壞法,但惟虛妄戲論分別。

  五、

  若以言說得一切法本性自性、無有是處,於諸法中,無有少法,名為諸法本性自性。一切諸法,本性皆空,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凈,非由染凈之所建立,無住無起。然諸世間,以迷惑故,不能瞭知彼即清凈。

  六、

  應知諸法真實之相,不來不去,無分無斷,不一性,不異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 (4)。無有少法不到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諸法,悉涅槃相,是故不可宣說,惟除世俗,說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無涅槃,是彼所趣,若有涅槃,是彼所趣,而於諸法,應有去來。一切諸法,性皆平等,是故涅槃,名無所趣。

  七、

  佛告無邊勝菩薩言:諸菩薩無有少法可得可住,若出若入,善能安住諸法理趣,而無所動。於法理趣而安住者,見一切法無有分別,亦無所動,如是則與如理而住相應,不動相應,不取相應。

  八、

  佛告精進行童子:慈為大乘最居前導,能攝禦一切諸乘,積集無量福聚。慈善之力,一切有依 (5) 諸福業事,所不能及。

  【註釋】

  (1) 宣說大乘之理為大,聖財充滿為寶,攝諸法門為積。全經有四十九會,為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等所譯。

  (2) 謂起見解的執著。

  (3) 勝於世俗之義,故名勝義。

  (4) 梵語波羅,譯為彼岸,此岸指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的涅槃。一切法, 法相有生有滅,法性皆無生無滅,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與涅槃相應,故稱一切法第一彼岸。

  (5) 指依因緣生起之法。

  【習題】

  (一) 何以起解執時,不名為向無上佛道?

  (二) 何謂「勝義」?

  (三) 諸法空無自性,則成一相,這一相是什麼相?

  (四) 諸法真實之相,是什麼情形?

  (五) 「一切法第一彼岸」作何解釋?

  (六) 什麼是居於大乘的最前導?

  【經文語譯】

  一、

  佛告訴迦葉菩薩說:求無上正覺的時候,心裡若以為:這無上正覺,是有所得的話,這就是著於思想。如果著於思想,那麼,必定在佛法之外,起瞭有所作為的思想,於有所作為之外,又起瞭一個想證涅槃無為的思想,這樣即於佛法,生起思想的執著,以及見解的執著。起瞭見解執著的時候,則心堅住於佛法中,而不能舍離。要曉得:這一種的人,不能算是向於無上佛道,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於佛法,生起思想,執著我見而勤修,這樣就和執著有我的范疇相應,而不能舍離。

  二、 一切的思想,都不應生起,因為一切的思想,都無所得的緣故。

  三、

  一切諸法,都沒有可分別之處,徹底知道:所有的分別,都是和真如實相的性質相同的緣故。一切諸法,並沒有他們的住處,也不可能證見,因為它們的自性,同是空無,沒有特異的緣故;所以諸法都是無有住處;無有依傍的,但在名字施設之中,有諸法的假名罷瞭。它們實際上,都是空寂的,沒有自性的,它們是住在無住之中,所以它們並沒有住處。因為無有處所的緣故,盡瞭的緣故,滅瞭的緣故,時時都在變換之中的緣故,所以如來說法時,隻是把不同的名字在宣說。像這樣隻許默契的密意,應當理會,並不應該執著這是善法,或者這是不善法。

  四、

  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因為門類眾多,所以其性非一;皆無自性,屬於幻有,所以其性非異;就因為諸法沒有或一或異的性,所以一切法雖生非生,雖有非有。由於這樣的宣示,那麼,諸法也是空的,法若使是空的話,那它們便沒有體相,若使沒有體相的話,也就沒有願求。若使諸法是空的,無體相的,無願求的,那它就不可以知道,不可以普遍知道,這樣就不應說它們或有或無。世間所謂之有無者,但是言說而已,實在沒有真實的東西,所以不應在這中間妄生執著之見。為什麼呢?如來常常說過:若使不執著一切法的有無者,這真是最勝之義。假如有執著者,這樣的執著,也一切皆空,可算是敗壞法,惟有虛妄的,開玩笑的議論,在那裡妄加分別而已。

  五、

  假如用言說能得一切法的本性自性的話,根本就沒有這一回事,因為在諸法當中,並沒有些須的法,叫做諸法的本性自性。一切諸法,它們的本性,都是空的,它們的自性。都是無性。若使它們都是空而無性,那麼它們就變成隻有一種共同的體相:就是無體相。因為無體相的緣故,所以一切法都是清凈的,並不是由染或凈所建立的,不特沒有住處,並且也沒有起始。但是,許多世間的人,因為迷惑的緣故,並不能徹底知道:它們都是清凈的。

  六、

  應該知道:諸法真實的相,並沒有來,也沒有去,並沒有分離,也沒有斷絕,不是同一的性質,也不是互異的性質,它們都到瞭一切法的最上最究竟的涅槃彼岸。沒有一些微的法,不到彼岸,到彼岸就算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瞭。一切諸法,都是涅槃的體相,所以不能宣說,惟除在隨俗的作用中,說為「中道」,這中道,就是趣向大涅槃的道路。實際上,也沒有涅槃,是它所趣向的,若使有涅槃是它所趣向的話,這樣在諸法中,就應該有去有來瞭。一切諸法,它們的自性,都是平等的,所以涅槃,名為無所趣向。

  七、

  佛告訴無邊勝菩薩說:許多的菩薩,並沒有些微的法,可以得到,可以安住,或是出,或是入,他們極會安住在諸法的理趣之中,而無所搖動。在諸法理趣中安住的人,感覺一切法並沒有分別,也沒有搖動,這樣就和在真如的理趣中而住者相切合,和不動相切合,和不取相切合。

  八、

  佛告訴精進行童子說:「慈」居於大乘佛法的最前導,能夠包括駕禦一切法乘,積聚無量福德。慈善的力量,為一切集起的許多福業,所不能比得上。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