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二十、廿一課、綜合指要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十九、二十、廿一課 綜合指要

  1.

  一切眾生,隻有兩條路:無始至今,在三界六道裡,所經歷的,皆屬流轉門攝。自修正道後,其思想和行動,顯然是厭生死苦,趨向涅槃,故自初下手以至成佛,皆屬於還滅門攝。他們雖在修道,然而當色身未謝,道果未成時,亦不免有思想行動。但這種思想行動,隻是應付 環境,結束殘局的措施,與過去雄心萬丈,逐境遷流的情況不同。所以他門雖然色身尚在,而對於世間的愛取有三支,實際上已入於停頓狀態,表面上雖然與世人一樣的契飯穿衣,作種種生計,而不至招致未來的生與老死也。

  2.

  殤子初生便死,固然沒有老,但是,不管他壽命怎樣的短,老死的原理,總是具足,不過縮老死於一剎那耳。例如兜率天一日夜,等於人間四百年,然則吾人一生數十年,隻有他們的一個時辰,豈不也是殤子,但吾人生老病死,卻一一俱全。照這樣類推,可知朝菌的晦朔,蟪蛄的春秋,蜉蝣的朝暮,在吾人都算是短時間,而它們卻也是生老病死,宛然一世矣。恒河沙劫與一彈指,皆無法可得,彭殤何足算也。

  3.

  修佛道而不皈依三寶,是不可以的。因為佛教是佛所開創的,佛法是佛所宣說的,循其則,讀其書,而不皈順其人,優禮其徒,則素行之悖亂桀驁可知,居心之剛愎自用又可知,如此人又安望能修因證果。昔子夏設教西河,對弟子講述時,未嘗追尊孔子,曾子尚且列為第一條大罪,責備他,儒佛雖不同門,其理則一,何況初學之人,氣力未充,儀軌法則,全然不懂,不皈三寶,則孤立無援,難望其能成功。豈不聞蓮池大師疏阿彌陀經,有弱羽隻可纏枝,嬰兒猶應傍母之句乎。吾人羽毛未豐,手足未健,便想高飛遠走,未免太不自量瞭。十地菩薩,尚且不敢離佛,何況毛道凡夫。

  4.

  若說天下事隻要有事實就可以,不必行儀式,這句話也似是而非。如男女配合,與禽獸牡牝雌雄的情況,原是差不多,然則人類也效法禽獸,隨時、隨地、隨人、性交就行瞭,何必要舉行那麼隆重麻煩的結婚儀式。照這樣講,儒傢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佛傢的三千威儀,六萬細行,都是多餘瞭,難道聖人創制禮法,其識見不及我們嗎?須知未參加皈依儀式與已參加皈依儀式,不特外面的事實不同,而大關鍵處,卻在於裡面的心境不同,這情景,過來人自能瞭解,門外漢如何得知。若照唯識學來講,經過深刻的印象之後,其熏習力,才會到達第八識,使種子起變化作用,不經過這一舉動,就萬沒有這一種效能也。

  5.

  皈依師選擇有德學的和尚,當然最好,因為與他發生瞭聯系之後,對於行者修養上的種種問題,可以效法請益,作為有力的借鏡或增上緣,若有財物供養,福田亦大。倘若不是為瞭學問,而僅是請他代表引進,或證明瞭一下,或是附近沒有大德的長老,則凡是受過具足戒比丘,都可以皈依,不必十分苛求。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自己的長進不長進,此事亦如讀書,自己若無志求學,就是請瞭一位天下第一流的博士,來作教師,也沒有用處。當年釋尊曾親自說法,不見得參與法會的人,一個個都能證果,可知自己若不做工夫,就是佛都無法救度,何況皈依師。

  6.

  佛經中所記載者,多是聲聞弟子,不見有緣覺行人者,攝緣覺於聲聞之中,攝十二因緣於四聖諦之中也。在十二因緣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都是苦諦,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都是集諦,斷無明心想,不造惡,就是道諦,到瞭生盡老死滅,就是滅諦。如此看來,十二因緣與四聖諦,並沒有甚麼差別,法既可攝於四諦,人也就可攝於聲聞瞭。

  7.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這是實在的情形。不受三皈,難保不墮三惡道,受三皈後,雖然是仰仗三寶加被之力,然而卻也得力於自心中,凈法熏習之功,能厭伏惡業種子,使其不得發為現行。這樣看起來,三皈是具有自他兩種的力量,與修凈士相類似。其涵義亦至多,所牽連的關系,並不簡單,即就不墮三惡道這一事說起來,已夠重要瞭,所以有志學佛者,不可不受三皈。

  8.

  行人循四聖諦的學理而修者,名為聲聞,循十二因緣的學理而修者,名為緣覺,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但事,還應該知道:四諦和十二因緣的道理,都是佛所說的,所以佛住世時,緣覺乘也就包括在聲聞之內,並沒有什麼分別。而十二因緣中的戡破無門,截斷生死的作用,自然也就歸納於四諦中道諦之內,並非在道諦之外,另有十二因緣法。法華經中,文殊告彌勒言:「日月燈明如來,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經中又說:「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這都是緣覺攝於聲聞,或是佛也有緣覺弟子的明證。至於生在無佛之世,由宿世善根力,自悟出來的獨覺行者,那又當別論,這便是緣覺之於聲聞,緣覺之於獨覺,亦異亦同,亦同亦異之處。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