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六課、綜合指要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四、五、六課 綜合指要

  1.

  佛自度已畢,法身永住常寂光境,原自無為,但是,為瞭大悲心切,劫須攝土度生,以圓滿大願。所謂攝土度生者,有兩種型式:一者,如第二三兩課的釋迦世尊,降跡穢土,顯示成佛,說十二部經,廣度群品,這是屬於往教類,三劫三千佛,皆是此類所攝。二者,如第四課的藥師如來,自攝凈土,度眾往生,然後為其說法,使成佛道,這是屬於來學類,六方清凈佛國,皆是此類所攝。

  2.

  大藏經集佛法之大成,這話是對的。但若論其實質,不過在白紙上,印成許多黑字而已;倘若把佛法喻作明月,則大藏經,隻不過是標月之指,夫指則非月。學者一生,若隻知在指上參究,而不知進一步探討:月在何處?那麼,讀經真會讀成瞭傻子。實實在在,吾人的自身中,各有一個離念真心,這一個離念真心,才是明月,恒萬古而長存。經所昭示者,此也;論所演譯者,此也;律所扶翼者,亦此也。隻要握住瞭這一個東西,則經律論皆我緒餘,皆成糟粕,勤君莫賞王維畫,卷起珠簾看遠山。

  3.

  大藏經雖不是佛法,然而佛法也不離大藏經,鏡中人影,即是真身,無彼則無此,無此則無彼。所以應化身即是法身,隨便拈起一根毫毛,都是如來全體大用。明白瞭這道理之後,就可以瞭解:古人為什麼對經卷會那樣的恭敬?不焚香,不凈手,就不敢展誦。此外還有拜經之舉,不管是一字一拜,或一字若幹拜,無非是借重白紙黑字,來遣亂心,生敬意,啟悟境,果能如是,則契經的作用,已具無上價值,安可與尋常白紙黑字,等量齊觀。

  4.

  諸佛國土,雖皆莊嚴瑰麗,然而為瞭便於國人修道起見,所以其環境的佈置,與欲界諸天不同。佛知一切眾生的五俱意識,與善惡行,關系至重,中人以下的思想和行動,差不多全為環境所支配,所以其國內五塵的佈置,可以說純乎為修道而設。不論任何根和任何塵接觸瞭之後,總會生起修道的念頭,或者使之增上。像這樣的莊嚴,與欲界諸天,純乎為娛樂目的而施設者,當然大不相同。所以生佛國者,決不至有貪戀歡娛,玩物喪志之弊。

  5.

  諸佛國土,雖皆莊嚴瑰麗,然而為瞭便於國人修道起見,所以其環境的佈置,與欲界諸天不同。佛知一切眾生的五俱意識,與善惡行,關系至重,中人以下的思想和行動,差不多全為環境所支配,所以其國內五塵的佈置,可以說純乎為修道而設。不論任何根和任何塵接觸瞭之後,總會生起修道的念頭,或者使之增上。像這樣的莊嚴,與欲界諸天,純乎為娛樂目的而施設者,當然大不相同。所以生佛國者,決不至有貪戀歡娛,玩物喪志之弊。

  6.

  稱念藥師佛時,應遵照其德號,念「南無藥師琉璃光佛」為最合理。其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者,可知其目的乃在消災延壽,多少含有貪戀此身此土的無名念頭,雖亦無大不是處,然其動機,乃純乎為我,非敬佛也。

  7.

  大藏經雖然集佛法之大成,然而真正集佛法之大成者,乃在每一個眾生,自傢腔子裡的佛性。這裡面,一切佛法,無不具足,返而求之,受用無窮。六祖原為不識字的樵夫,一悟佛性,便會升座說法,廣度眾機,可知見性比較讀經,為更要而有效也。

  8.

  不思議變易生死,是菩薩修道時,因工夫進步的緣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轉移到後一期的心境時,前後的感覺,截然不同,回顧前塵,有如死後再生,故亦名為生死。然而實際上隻是心的生死,並非身的生死,隻算心境的一度變易,而此變易,最為神奇而不可思議,故名之曰「不思議變易生死」。 今且以蠶為喻:春蠶自生至死,蛻皮數次,每一次蛻皮期,皆不食不動,狀如僵眠,每蠶雖經過三數次僵眠,然而實未嘗死。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經過許多次不思議變易生死,隻是精神上的生死,而不是肉體上的生死,情形亦與春蠶彷佛。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