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菩薩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七課 菩薩

  梵語 (1) 摩訶菩提質帝薩 (2),譯為大道心眾生 (3)。後來簡稱為菩提薩陀,菩提為覺,薩陀為有情 (4),謂雖能自覺,而尚屬於有情;或既能自覺,而又能覺悟一切有情也。由此四字再簡之,則成菩薩;義譯則為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

  菩薩之義極廣,簡括言之,可判為二類:一者,佛門行者,凡發心作護法事業,或利益他人者,皆可稱之為菩薩。此類菩薩,雖發大心,但於三界惑業,尚未斷除,故分段生死 (5),亦未脫離,所以實際上,隻是凡夫,故名為生死肉身菩薩。二者,為已證無生法性(6),脫離分段生死,但受不思議變易生死 (7) 的行人。若論果位,自初地 (8) 乃至等覺 (9) 位上的聖者,皆屬之,故名為法性生身菩薩。

  經論中,往往在菩薩之下,再加上「摩訶薩」,摩訶於義為大,言此菩薩是大菩薩也。因為菩薩有聖者凡夫之分,所以其品位亦有高中下之別,凡初地以上的菩薩也,皆可稱為菩薩摩訶薩,言其願大行大度眾生大也。其實無論任何菩薩,若就凡小 (10) 位上言之,皆為聖者,因其能具二覺,發大心,趣佛果也。但若就佛位言之,則皆為凡夫,因其無明惑尚未破,故於覺體尚未圓也。

  世人多數誤認鬼神為菩薩,對之供養膜拜,實屬迷信顛倒,凡屬佛弟子,均不宜效其行為。

  【註釋】

  (1) 梵者凈也,印度語言,近似梵天,所以印語亦稱梵語。

  (2) 摩訶譯為大,菩提為道,質帝為心,薩為眾生,合之則為大道心眾生,言此眾生,能發修持大道之心也。

  (3) 新譯曰有情,舊譯曰眾生,合有多義:

  (一) 眾人共生義。此言人種在劫初,由光音天下降,共生世間,無男女尊卑之分也。

  (二) 眾緣所生義。此言一切有情,皆由萬法和合,眾緣成就乃生也。

  (三) 眾多生死義。此言一切有情,自無始來,曾經歷眾多生死也。但言生不言死者,有生則必有死,僅言生,即已賅死也。

  (4) 一切動物,皆系有情識者,有愛情者,故眾生亦譯為有情。

  (5) 二種生死之一,參看第五課註五。

  (6) 諸法的本性,即是真如實相, 原無生滅,故曰無生法性。

  (7) 二種生死之一,為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以上聖者的生死,參看第五課註五。

  (8) 菩薩所證的位階,分為十地,其中初地亦名歡喜地。因菩薩既滿第一阿僧祗劫之行,初破見惑,證二空理,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

  (9) 大乘五十二位階中,第五十一位,名為等覺。即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名等覺,又名一生補處,或金剛心菩薩。

  (10) 謂凡夫及小乘也。

  【習題】

  (一) 「摩訶菩提質帝薩陀」是何意義?

  (二) 何謂生死肉身菩薩?

  (三) 何謂法性生身菩薩?

  (四) 在菩薩之下,再加上摩訶薩三字,是何意思?

  (五) 何等菩薩,才可稱為摩訶薩?何故?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