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課、佛經的傳譯(二)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二十三課 佛經的傳譯(二)

  北涼 (1) 曇無讖 (2),傳譯經典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其中以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為最有名。以前雖有人譯過此經 (3),但都不全,讖譯亦缺後二卷,至唐時始行補全,成為完整的經典。至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 (4) 人,亦當成佛的要旨,始大明於世。

  南朝 (5) 一百七十年間,有名的譯師則有劉宋時 (6) 求那跋陀羅 (7),傳譯經論五十二部,百三十四卷,中以雜阿含經五十卷,最為重要,至是四阿含始告具足。此時又有佛陀什 (8),譯出五分律 (9) 三十卷,中國自此始有四律 (10) 廣本矣。

  蕭梁時 (11) 真諦三藏 (12) 由印來華,譯出金光明經等,十一部經論,共二十四卷,以起信論最著名,陳初又續譯經綸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此時在北魏的菩提留支 (13),於永寧寺擔任譯經工作,至東魏初 (14),三十年間,譯出三十部一百零一卷,其中有世親著作多種,以十地經論十二卷最有名。又般若流支 (15),亦在東魏譯出經論十八部,九十二卷,以正法念處經七十卷最鉅,為小乘要藉。

  隋文帝時,那連提黎耶舍 (16),及那崛多 (17),皆有譯績。大唐自太宗至玄宗,為顯教極盛時代,譯師數人,皆傑出人物:釋玄奘 (18) 於貞觀三年,出關西行,遍歷諸國至印度,廣習瑜伽法門 (19),精唯識學,至貞觀十九年歸國,載回經律論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太宗敕於弘福寺主譯,二十年間,譯經律論七十五部,千三百三十五卷。以大般若經六百卷,大毗婆娑論二百卷,至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卷數最多,餘如順正理論八十卷,俱舍論三十卷,顯揚論二十卷,以及法相宗 (20) 經論多種,皆稱重要。

  實叉難陀 (21) 於武後時,譯成八十華嚴 (22),又重譯入楞伽經及起信論,共十九部,百零七卷。又義凈 (23) 繼玄奘後遊印,歷三十餘國,經二十餘年,齎回梵本三藏五十萬頌,初為實叉難陀助譯,後乃自譯,得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顯密俱有,以一切有部毗奈耶 (24) 五十卷為最鉅。

  菩提流志 (25) 於武後長籌二年,開始譯事。歷十七載,出五十三部,百十一卷,以圓成大寶積經百二十卷,為最重要。自初唐至此,卷帙最多的契經,皆已譯成:一為玄奘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二為實叉難陀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三為菩提流志的大寶積經百二十卷,是為顯教 (26) 三大部。

  【註釋】

  (1) 為晉時十六國之一,胡人沮渠蒙遜,起兵背後涼,推段業為涼王,嗣殺業自立,史稱北涼,後為後魏所滅。

  (2) 義為法豐,中印沙門,幼喜誦咒,習五明,善辯難,後乃專究大乘。

  (3) 竺法護譯出二卷,釋法顯譯出六卷。

  (4) 系極難成佛之義,有二一、不信因果,造十惡五逆,斷諸善根,墜入阿鼻地獄的人,此種人極難成佛,名斷善闡提。二、大悲菩薩,發一切眾生成佛,然後成佛之願,因眾生至多,時間至久,故此種菩薩,亦極難成佛,名大悲闡提。通常所稱一闡提人,多指斷善闡提而言,此處亦是。

  (5) 東晉後,宋齊梁陳四朝,皆據南方之地,都建康,稱為南朝。

  (6) 劉裕篡東晉稱帝,國號宋,史稱劉宋。

  (7) 義為功德賢,系中印沙門,精大小乘,由錫蘭浮海來中國。

  (8) 義為覺壽,系罽賓國沙門,專精律藏,兼達禪要。東晉時,法顯於錫蘭島,得梵本彌沙塞律還國,未譯而寂,諸僧聞佛陀什於律學大有心得,特請譯出之。

  (9) 即彌沙塞部的律本。

  (10) 一、十誦律六十一卷,是薩婆多部的律本,後秦弗若多羅譯。二、四分律六十卷,是曇無德部的律本,姚秦佛陀耶舍譯。三、摩訶僧祗律四十卷,是窟內上座部的律本,東晉佛陀跋陀羅等譯。四、五分律卅卷,是彌沙塞部的律本。劉宋佛陀什譯。

  (11) 六朝時,蕭衍篡齊,國號梁,是為蕭梁。

  (12) 梵名波羅未陀,譯為真諦,西印優禪尼國沙門,博通內外學,梁武帝迎至中國。所譯有金光明經,起信論,攝大乘論三卷,及世親釋十五卷等,其餘瑜伽法門之籍,亦有譯。

  (13) 為北印度沙門,遍通三藏,顯密兼長,宣武帝永平元年至北魏,帝請傳譯經論,字明帝時,胡太後建永寧寺,莊嚴麗都,內供梵僧七百人,留支即居此寺,為譯經領袖。

  (14) 北魏末,孝武帝西奔,高歡別立孝靜帝,史稱東魏。

  (15) 義譯為智希,系中印婆羅門,精於佛法,於胡太後稱制初來洛陽,後隨東魏孝靖帝遷鄴,從事譯經。

  (16) 義為尊稱,北印烏萇國沙門,北齊天保七年至鄴都,傳譯十載,得經論七部五十一卷,大悲經,月藏經等,皆其傑作,齊亡,輾轉至隋,文帝請其到京,續譯經典八部二十三卷。

  (17) 義為志願,北印犍達國沙門,於北周武帝時抵長安,後居益州,皆略有譯事。武帝破除佛教,敕其入京,誘以爵祿,逼從儒教,誓不死依,被逐出國。至突厥,逢齊僧寶暹等十人,采經西域,歷七載,得梵本二百六十部東還,聞周武滅齊,毀佛法,遂留突厥,與崛多相遇,不久周武帝死,隋文帝受禪,佛法重興,寶暹等送梵本先返,奏聞文帝,帝遣使請崛多到京主譯,計譯經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顯密皆備,中以佛本行經六十卷最巨。

  (18) 俗姓陳名禕,陳留人,十三歲入凈土出傢,唐太宗貞觀三年,出關西行,萬裡孤蹤,歷盡險阻,至印度,學於戒賢論師,勝軍居士等處,齎回國後,翻譯其所回的經,於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入寂,世壽六十五。

  (19) 瑜伽是相應之義,言此法門,與五義相應,即與境相應,與行相應,與理相應,與果相應,與機相應。唯識的瑜伽是與理相應,密教的瑜伽,是與行相應,此處所稱的瑜伽,是指唯識學。

  (20) 是大乘八宗之一 ,為窮明萬法性相,故和法相。又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亦名唯識宗,在我國,開端於唐玄奘,而大成於其徒窺基,因窺基住慈恩寺 ,又名慈恩宗。

  (21) 義為喜學,是於闐國沙門,喜研一乘經教,唐武後以舊譯華嚴未全,聞難陀長於此經,特請齎經入唐,從新翻譯,歷四年,成八十卷,因別於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華嚴,別名八十華嚴,年五十九寂,荼毗時其舌不壞,與鳩摩羅什同,可知其所譯經論,皆符合法理也。

  (22) 義為喜學,是於闐國沙門,喜研一乘經教,唐武後以舊譯華嚴未全,聞難陀長於此經,特請齎經入唐,從新翻譯,歷四年,成八十卷,因別於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華嚴,別名八十華嚴,年五十九寂,荼毗時其舌不壞,與鳩摩羅什同,可知其所譯經論,皆符合法理也。

  (23) 唐齊州人,京兆大薦福寺,咸亨二年,年三十七,由海道至印度,經二十五年,還洛陽,初助實叉難陀譯陀譯華嚴,後乃自譯,壽七十九寂。

  (24) 又名毗尼,即佛所說的戒律,舊譯為滅,謂滅諸過惡也。又譯為律,謂如世間法律,斷決輕重之罪也。新譯為調伏,謂調和三業,伏滅諸惡也。

  (25) 義為覺愛,南印度沙門,極聰明,初習外道,無所不通,以為究竟,年六十,與大乘善知識對辯,理屈辭窮,乃皈依佛教,五載之間,洞達三藏,武後聞其名,請齎梵本來唐,譯諸經論,至百餘歲,方不再譯,開元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寂,世壽百五十六歲。

  (26) 真言宗判一切的佛教,為顯教與密教二部,釋尊所說的大小乘契經,其意義明顯可曉,屬顯教,大日如來所說的金胎兩部,其意義秘密而不可曉,屬密教。

  【習題】

  (一) 曇無讖所譯的經,以那一部為最有名?其中的要旨是什麼?

  (二) 「一闡提」作何解釋?何謂斷善闡提?大悲闡提?

  (三) 四律何名?各有幾卷?是小乘那一部的律本?為何人所譯?希分別說出之。

  (四) 玄奘於何時西行?何時歸國?所請回的經律論,有若幹夾?若幹部?他在二十年間,譯的大小乘經律論有,若幹部?若幹卷?後來寂於那年月日?世壽若幹?

  (五) 何謂顯教三大部?各屬何人所譯?每部各若幹卷?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