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課、法相宗(五)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高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十八課 法相宗(五)

  十、三能變

  據此宗的教義,宇宙萬有,有情及無情,都是由識體所變現出來的:見分和相分,見分是見聞覺知,相分是一切境界。所有的見相二分,都是由八個識所綜合變現,有分工合作之用,並非某一個識,所能單獨生起的。這八個識,可以分作三類,三類中的每一類,都具有能變境的性能,所以稱為「三能變」。

  這中間: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其中某一業種子成熟時,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緣,便變現起來瞭,所以名為異熟能變,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這是說:業種子雖然成熟,然而也倚賴於末那識不斷的執我,發揮它恒審思量的作用,然後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為思量能變。第三能變的,是前六識,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具有能變的性能,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瞭別六塵 (1),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例如熟睡之人,前六識完全停止,則境界雖有而亦不覺,必須睡醒後,前六識重加分別,而後境界乃復成立,所以名為瞭別能變。成唯識論,論識變有二種:一種是隨因緣勢力故變,一種是隨分別勢力故變。第八識種子生現行,是屬因緣勢力變,其力量極大,第七識及前六識,皆屬分別勢力變,其作用則比較的微弱。

  十一、四緣生法

  由阿賴耶識等,生起一切色心諸法,必須因緣具足,然後得生,故名緣生。緣有四種:第一因緣,是種子與現行,相薰習義,為生果的原因,故名因緣。第二等無間緣,即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齊等,而無間斷,故名等無間緣,此緣但限於心法,不通色法及非色非心法。第三所緣緣,上緣字是攀緣之義,心識為能緣,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見相二分,俱起為緣 (2),故名所緣緣。第四增上緣,謂於此法,增強其力用,使其得生,故名增上緣。於上四緣中,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心法的生起,則須具備四緣。

  十二、二無我

  凡夫不瞭解五蘊假和合之義,固執實有自主自在的人體,名人我見,即在身體上,執有自主自在之我的邪見也。固執諸法有實體實用,名法我見,即執色心等法,有實體性的邪見也。設若瞭解五蘊假和合之義,於此欲求有常一的實我,瞭不可得,即名人無我或生空,小乘行者,常作此觀,以斷煩惱障 (3) 證涅槃。設若瞭解諸法因緣生之義,通達實無自性,於此欲求能持自體的實法,瞭不可得,即名法無我或法空,大乘菩薩,常作此觀,以斷所知障 (4) 證菩提。小乘隻悟人無我,菩薩兼悟二無我,二空無我之義既成,即由依他起性,證入圓成實性,而住不生不滅的真常境界矣。

  【註釋】

  (1)

  色聲香味觸六境,有坌污心身義,有如塵埃,故亦名六塵。

  (2)

  見之與相,有互為因果義,見起則相生,相起則見生,其實此二分是同時俱起的。

  (3)

  依我執為根本,而有根本煩惱柔隨煩惱,能惱亂心身,令不寂靜,障涅 盤業,名煩惱障。

  (4) 依法執為根本,而有無明邪見等,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障大菩提智,名所知障。

  【習題】

  (一) 何謂三能變?

  (二) 一、阿賴耶識,何以名異熟能變?二、末那識,何以名思量能變?三、前六識,何以名瞭別能變?

  (三) 成唯識論、論識變有二種,是那二種?

  (四) 四緣是什麼?等無間緣所緣緣,怎樣解釋?

  (五) 一、何謂人我見?如何能得人無我?二何謂法我見?如何能得法無我?

  (六) 何謂煩惱障?所知障?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