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第三課 釋迦牟尼佛(二) 釋尊始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宣示圓頓 (1) 大法說梵網經,制大乘菩薩戒,譬如扶桑日出,先照高山,小根小智之流,不能獲益。於是世...
-
第五課、三苦八苦
第五課 三苦八苦 三界無安,眾苦充滿,不獨我們的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國土,除佛國外,也都是同樣的情形。此土有情,以苦為樂,不思出離,故佛說四諦,以苦為首,使之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
第三課、律宗(三)
第三課 律宗(三) 九、通別二戒三聚凈戒及廣中略三種戒 戒有通別之分,通戒即三聚凈戒:一、攝律儀戒, 是以攝律儀遏止一切之惡,屬止持義。二、攝善法戒,是以攝善法積集一...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第一、二、三課 綜合指要 1. 佛的境界甚深,凡夫談佛,如坐井論天,不特所見甚陋,甚至可以說:完合不對。因為垂跡者,並非真佛,真佛不可說故。 2. 佛有三身,隻有法身,才...
-
第六課、十八界
第六課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 (1) 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 六根又名內六處,處是出生之義,...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第一、二、三課 綜合指要 1. 人類本來是多欲的凡夫,一切見思惑,悉皆存在。學佛之後,隻能算是迷途初返,若論身口意三業,尚未能盡符矩范,所以佛才制定許多戒律,以防非止惡,...
-
第四課、藥師佛
第四課 藥師佛 我們的世界之外,四方上下虛空中,皆有無數佛國,每一佛國,皆有一佛,住持其間,為諸眾生,演說佛法,令其依法修行,直至於成佛。 離我們東方,十恒河沙 (1) 佛土 (2)...
-
第四、五、六課、綜合指要
第四、五、六課 綜合指要 1.時間的演進,促使世界局面,發生變化,這一事是不可思議的。萬法無時不在生滅的途徑上,新陳代謝,時代的巨輪,每一剎那都在旋轉著。蛻變的結果,在眾...
-
第四課、華嚴宗(一)
第四課 華嚴宗(一) 一、華嚴經有三本三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為釋尊成道後,三七日間所說。此經由文殊菩薩與阿難結集後,藏入龍宮,後龍樹菩薩入龍宮見之,據說有...
-
第五課、如來十號
第五課 如來十號 十方三世諸佛,其應身 (1) 各有各號,或取因言,或取果言,或取性、相、行、願言,佛佛各別,此為別號。此外又有十種尊號,佛佛皆具,此為同號,其名義如左: 一、如...
-
第七課、經咒懺贊頌偈
第七課 經咒懺贊頌偈 經 書之稱為經者,不限於佛教,古之五經 (1)、六經 (2)、十三經 (3)、道德經 (4)、山海經 (5)、茶經 (6),皆稱經。後迦葉摩騰 (7)、竺法蘭 (8)、...
-
第五課、華嚴宗(二)
第五課 華嚴宗(二) 四、法界緣起與法界三觀 本宗以法界 (1) 無盡起 (2),皆一心所顯發。心的作用,不可思議,曠蕩虛寂,全包法界,孕育萬有。一切法互為緣起,重重無盡,一多相...
-
第六課、佛法
第六課 佛法 三乘行人(1),自修行以至於成佛,皆依據佛法為軌則,佛法以外的法,悉不足憑。在成佛前後,還須以此法救度眾生,三世 (2) 諸佛,莫不如足。就因為自度度他,都離不瞭它,...
-
第八課、讀經錄要(一)雜阿含經(1)
第八課 讀經錄要(一)雜阿含經(1) 一、在傢之人,修於四法,能令後世安樂:一者,信俱足。於正法建立信本,生敬心,非餘可壞。二者、戒具足。謂不殺盜淫妄飲酒。三者、施具足。謂...
-
第六課、華嚴宗(三)
第六課 華嚴宗(三) 七、十玄緣起 十玄緣起者,謂此十玄妙法,互為緣而起他,故曰十玄緣起,系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者。能通此義,則可以入華嚴大經的玄海,故又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