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三論宗(一)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高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十二課 三論宗(一)

  一、此宗源流

  佛滅後七百年間,龍樹菩薩造中觀論,簡稱中論,及十二門論,這都是依據佛說般若經,闡揚中道的空義者。他的弟子提婆菩薩,又造百論,廣破外道小乘,是為三論。

  姚秦弘始三年,鳩摩羅什到中國,譯此三論,並加以宣揚,遂成一宗。名三論宗。又因其發揚大乘空理,亦名大乘空宗。又因其秉承般若教義,亦名般若宗。又因其顯示法性,亦名法性宗。又因其破諸法相,亦名破相宗。羅什之後,代有傳人,至隋嘉祥寺吉藏大師,為之造疏 (1),一時學者景從,此宗乃大盛。與他同時的明勝法師,在三論之外,另加入大智度論,故亦名四論宗。此宗於隋末唐初,曾盛及一時,但自法相宗興起後,學者喜其分析精密,多趨附之,研究三論者頓稀。及禪宗發達,曹溪 (2) 的教法風行,此宗遂無人過問矣。

  二、二藏三*輪

  此宗的教法,以無相無得為宗,然亦承認如來言教,乃應病予藥,因此對於釋尊所說法,以三藏三*輪統攝之。所謂二藏者:一為聲聞藏,又稱小乘教,如四阿含經 (3) 等屬之。二為菩薩藏,又稱大乘教,如華嚴等諸大乘經皆屬之。

  三*輪又稱為三轉*輪 (4),這是就如來說法的時期,分出來的。一為根本*輪,指佛初成道時,對菩薩說華嚴經,屬一乘之教,為諸法根本,故稱為根本*輪。二為枝末*輪,謂眾生於一乘教,不易瞭解,由是佛乃次說阿含、般若、方等諸經,此種種經,對根本來說,是屬於枝末,故稱枝末*輪。三為攝末歸本*輪,指佛說法華經,會三乘歸一佛乘,即攝枝末歸於根本,故稱攝末歸本*輪。

  三、破邪顯正

  此宗以破邪顯正為綱領,如三論玄義說:「破邪則下拯沉淪,顯正則上弘大法,」是也,其實邪破則正自顯,並無所謂顯正。在當時,其所破之邪有四種:第一是外道的邪見,第二是毗曇 (5) 的執有見,第三是成實的執空見,第四是大乘行者的有所得見,所謂外道邪見者:佛教以外諸學派,在印度有九十六種之多,或執邪因邪果,或說無因無果,及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等,這皆悖於因果之理。所謂毗曇執有者:系指俱舍等論,以四諦及萬法為有:不明佛法妙旨,因之見指而不見月 (6)。所謂成實執空者:成實論雖主張我法二空,然而偏於空的一邊,不知空中有不空存在,所以落於偏空,為大乘諸宗所擯斥,所謂大乘有所得見者:大乘學者,雖能自利利他,進趣佛果,然而認無上正覺為有所得。若欲破除此四種執者,當知二諦及八不中道之理。

  【註釋】

  (1)

  三論玄義一卷,大乘玄論五卷,二諦義二卷,三論遊意一卷,中論疏二十卷,百論疏九卷,十二門論疏六卷,大品般若經疏十卷。

  (2)

  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府曹溪,說法度眾,後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

  (3)

  佛說阿含經,分為四部,即長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名四阿含。

  (4)

  佛說法名轉*輪見卅課註一。

  (5)

  為阿毗曇的簡稱,義為無比法,新譯為對法,是論藏的總名。但是,後來常指小乘薩婆多部的論藏,如發智、六足、婆娑、俱舍等論為毗曇。

  (6)

  指喻語言文字,月喻正法,以語言文字說正法,如以指標月,學者常因指見月,不當以指為月,見指不見月。就是說:當因語言文字,而見正法,不應該把語言文字,當做正法,以致隻見語文字,不見正法。

  【習題】

  (一) 那三種論,稱為三論?它們是何人所造?後來加入何論?稱作四論。

  (二) 唐初何以研究三論者頓稀?後來受瞭什麼影響?遂至無人過問?

  (三) 釋根本、枝末、及攝末歸本、三種*輪的意義。

  (四) 那四種見,為三論宗所破的對像?

  (五) 一、成實論說我法二空,何以落於偏空?二、大乘行者成佛時,對於無上正覺,為有所得否?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