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 綜合指要

  1.所謂得者:是本來沒有而現在有之謂,若本來即有,則不名為得。無上正覺,為佛及一切眾生所共有,本自圓滿具足,故成佛時,雖得亦不名為得。如空中之月,本來自有,不過,一切眾生,為無明之雲所蔽,故隱而不見,雖然不見,然亦無稍欠缺,佛則修到浮雲盡滅,故月體全彰耳。所以無機子頌曰: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觀此可以悟矣。

  2.諸法皆因緣假合,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說名為空。如小兒塑雪作彌勒佛,然則所謂彌勒者,雪而已矣,既全體是雪,則無彌勒,此謂彌勒空。更進一步言:雪者水所凍結,全體皆水,既皆是水,則無有雪,並雪亦空。再進一步言:水者輕養二氣所合成,既是輕養二氣,則水亦無有,並水亦空,照如是層層分析,則輕養二氣,亦未離因緣所生原理,亦是空幻。故吾人終日,六根之所接觸者,萬法之有形相者,無所不空,所謂世間者,如是而已。

  3.釋尊一生事跡,如伶人登臺作劇, 一切衣冠動作言笑,無所不假。試思:以一位塵點劫前,早已成佛之人,因遊四門,見老病死,而悟世間無常,他難道真要等待此時,見到此等事,才覺悟無常耶?遍學各種外道,知皆非究竟而離去,他難道真要待到此時,方知外道不究竟耶?到雪山修苦行六年,不能得道,棄而不修,他難道真要到此時,方知單憑苦行,不能得道耶?若必待此時方知,則前所得之一切種智,大圓鏡智,阿耨菩提,都到那裡去耶?欲浴尼連河而無力,飲乳一杯,體力才恢復,若果如此,則前所得之金剛那羅延身,萬劫不壞之體,具足力、無畏、神通等,又到那裡去耶?巍巍佛法,豈不等於紙糊泥塑,風吹便破,雨打便散耶?到菩提樹下,發願若不成佛,誓不起此座,前既已成佛,今又發願成佛,如此則無上正覺,有其盡時,盡則再作凡夫,復須從頭修起,豈非天大笑話,同於魔說。阿含、寶積、維摩、涅槃等經,皆言佛背痛,以萬德尊嚴,福慧兩足之佛,尚有病痛,則德在何處,福在何處耶?可知讀經不是容易事,若死執經句,不悟其作用處,則會讓成一個傻子,自傻矣,而又向人津津樂道,使滿座聽聞者,皆成傻人,如此讀經,如此說法,真使三世諸佛,沉冤海底矣。

  4.不曾看經的人,都以為佛經是不可理解的,是秘奧難懂的,或是不過勸善止惡的,因而不看,這實在是失卻大利,深可嘆惜,所以我才趁編寫教本之便,一再介紹些經文,給大眾看。看瞭之後,就知道它並非不可理解,並非秘奧難懂,也不僅限於勸善止惡的作用。實在是無句不美,無段不妙,善能拓胸益智,為真修之士,所不可闕的座上師。查大寶積經,有一百二十卷,今茲所錄,不過如大樹的一葉,學者倘有時間慧解,還是要遍覽全經,以增廣見聞。讀三皈依偈曰:「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可知不讀經論,則智慧無來處也。

  5.大寶積經言:「一切諸想,皆不應起,以一切想無所得故。」 既言一切諸想,當然包括念佛在內。須知念佛是因地法,而離一切想,則系究竟果地法,凡修一切因地法,其目的皆在究竟果地法,所謂條條大路,皆到涅槃城也。關於修行一事,若就中途言之,則三祗練行,百劫植因,不論修福修慧,斷惑證真,法法皆須圓滿,然後才能成佛。若就最後言之,則一法不剩,不管善法惡法,若剩一毛發許,便非本來,所以才說一切想皆不應起也。念佛與最後究竟法,尚有距離,故有想有為,將來往生極樂國之後,要修到等覺以過,進入佛位時,才圓證這離想寂滅的心體。吾人今日,尚在凡夫位,尚在修以一念止一切念的凈土法,對於勿起諸想的明誨,隻宜知之而已,不必放棄念佛,最為切要。蓋念佛法門,亦是釋尊所說,念佛保持正念,不能算違背佛語也。

  6.有許多修行人,都以為隻要莊嚴壇場法具,以香花燈果,供養佛菩薩,就算是第一供養瞭。如果這樣的話,富人一個個都可以成就供養功德,乃至檀波羅蜜,窮人則隻有望洋興嘆瞭,讀瞭經經之後,才知道所謂第一供養者,隻是依教奉行,論機會是人人平等,勤者得之。其次,讀瞭經之後,才知道行者為利益眾生故,舍於憒鬧,凈心持戒修行,乃至僅行七步之近,其功德已勝過以大千世界香花燈炷,供養如來。 照這樣看起來:所謂修行者,其大意義,在此而不在彼,在內而不外。但是,如果真有智慧的行人,他自然曉得:兩方面都做得圓滿周到,無往而不中道。他自然曉得就環境上所做得到的范圍,量力而行,不偏不倚,隻要恭敬誠懇,道心不失,則舉手投足,都是功德,在在處處,無非菩薩場也。

  7.判教諸傢,其智慧皆超絕,其所判教相,皆有充分理由,不宜批評對,那一傢不對。如來說一代時教,有如一座大山,巍峨廣博,任憑學者,橫看成嶺,側看成峰,近看為石,遠看為屏,說嶺說峰,說石說屏,皆得山的體態,若以此駁彼,是自己胸中,無有全山,故妄生是非之見也。

  8.就空的意義,總結說一句,那就是:我空法空,自性不空。阿含時但說我空,不說法空,般若時則說我法二空,而未說自性不空,一直到瞭涅槃時,才顯示自性不空義,使千裡來龍,結穴方寸。若就因果的意義,可以分三段來說明:第一、未出三界時,流轉六道,完全受業力所支配,一切凡夫,無不如是。第二出三界後,至成佛前,惡性種子,以及世間善種子,以及世間善種子,皆為道力所壓伏,環境所限制,暫時失效,出世間善種子,則次第發為現行。第三,成佛時轉賴耶成鏡智,世出世善惡種子,一時盡空,超乎因果之外。釋尊馬麥金槍之報,乃故意示現如此,以儆世人,使不敢為惡,亦屬假作之一,豈有成佛尚未脫因果報應之理乎。若論依正二報,苦樂二受,原皆空無,有如夢境,不過,一切眾生,心翳尚存,故覺其為有耳。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