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九課 綜合指要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高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七、八、九課 綜合指要

  1.諸法皆一生之所含容,亦一性之所生起,法相雖多,總不出性量,行者若能悟證自性,則於諸法,無不通達。圓解者:圓通的見解,於真俗二諦,理無留滯,行佈處無非圓融,圓融處宛然行佈。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乃至殺盜及貪嗔癡,皆是梵行,達諸法無二相故也。圓行者:圓滿的操行,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極樂凈土,即生諸佛凈土,修一法門,即是修無量法門,乃至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念佛時,即成佛時,證道時,不離修道時,總萬德於一心故也。利根行人,知見超脫,稱性而談,於理無所執著,名為圓解,稱性而修,於事無所執著,名為圓行。雖然如此,然亦不棄善法,不行惡法,乃至不耽理解,不廢事修,所以得名善知識。

  2.拘於一義,而固執之,這在小乘的教法上有之,但若就大乘的立場說起來,凡是拘泥執著,皆成死結,所以大乘的理論,就比較圓活。例如人傢說:念佛是執有著相的,然而蓮池大師,疏彌陀經時說:「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像這樣的悟境,怎能說是執有著相。就因為大乘的理解,遠離拘執的緣故,所以對於任何一法,皆立三諦,都把它看作即空假即中。這其間,若把三過於分開,成為獨立,則任拈諦,都是不瞭義的,也都是錯誤的觀念,惟有三諦齊觀,彼此互即,才是中庸瞭義之教。

  3.一切法中,最難說得清楚者,就是「性」瞭。說它是有,則又是真空絕相,說它是無,則又是萬德具備。教乘各宗及禪宗,都說它是超善惡的,因為善惡是對待法,而佛性則是絕待的,所以不宜把它落在任何一邊。但是據臺宗的看法,它裡面卻是善惡俱備,不過這種善惡,隻是個機能,而不是事實。佛的自性中也有惡,若無惡則法有所不備,不過此種惡,如男人的兩乳,但留痕跡,並不發生作用。一闡提的自性中也有善,若無善,則體有所不完,不過此種善,如石中的美玉,長劫沉埋,未知何時,方能發現耳。此說亦不為無理,當保留之,以備一格。

  4.一切法皆具空假中三諦,學者對一切法,或任何一法作觀時,或但觀其一過諦,或三諦齊觀皆可,宗鏡錄第三十五卷,對於三觀,說得很清楚,茲抄錄於下,以為參考:「古釋三觀義雲:一念心起,起無起相,徹底唯空,三際寂然,瞭不可得,無見聞覺知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相,此空觀也。一念心起,有三千世間相:國土世間一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也。五陰世間一千,染凈一切色心是也。眾生世間一千,六凡四聖假質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時起,一念心滅,三千性相一時滅也。念外無一毫念可得,法外無一毫念可得也,此心性圓明,一而能多,小而能大,染而能凈,因而能果,有而能無,故一一色,一一香,一一念,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也。一處見多,多處見一,一念即多劫,多劫即一念,重重互現,喻天帝珠網,此假觀也。一念心起,起而無起,三千性相,非空非假,雙照空假,此中觀也。說即有三名字,照時不作三一解,隻念念見自心性,任運非三非一,亦不用破除身心,亦不要安立境觀,念想斷處,一切時中,任運心常三觀也。」惟此種觀法極其深玄,若非上根,運方便善巧,恐無從著手也。

  5.見思是凡夫之惑,行者斷見惑盡,即得須陀洹果,全斷見思二惑,即得阿羅漢果。塵沙是菩薩之惑,菩薩化度眾生時,若不通達如塵如沙之多的法門,即不能完成教化的事業,故名塵沙惑。此惑但屬於劣慧,與迷理迷事之見思惑不同。至無明惑,則系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三惑中,見思為粗,塵沙屬於中等,無明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學者當體會其義,切勿但在紙上鉆研註解,成為書篋字食古而不化。

  6.斷善闡提,最後畢竟成佛,理由是:所謂斷善者,不過形容罪障至重之意,其實,佛性無染之善,及第八識中的無量善種子,皆一切存在,不可拘泥文字,失去實性。五逆十惡人,由無間地獄出來時,依然再根據次一成熟種子,生在六道中。若因緣殊勝,能值佛法,仍然有出三界,登佛國的機會,所以並非永遠淪於地獄,也並非永遠不能成佛。大悲闡提,最後亦畢竟成佛,理由是:眾生的數量,雖然至多,然而在三界內者,總是有減無增,生佛國一個,便減少一個。在三界外者,總是有增無減,生佛國一個,便增加一個。所以就界內的眾生而論,既沒有新生,卻隻有永離,這樣經過無限制綿長的時間,總有一天,會被度個罄盡。等到一切眾生成佛瞭,大悲闡提菩薩的誓願,也同時完滿,而成佛道,所以並非永處於菩薩位,也並非永遠不能成佛。這兩種闡提的成佛,不過是時間極遙遠,並不是不可能。

  7.空觀假觀中觀,皆是方便設立的。其實諸法的實性,非空非假,即空即假,乃至並此中觀之念,亦不容存在。總而言之,佛性法性,皆離言說思想,凡說得出,想得到者,一概不是。所以在三量中,隻有用現量,才有希望見性,比非二量,絕對無分,而現量的境界,是無分別的,瞭瞭知而兀兀無知,兀兀無知而瞭瞭知。若問為什麼如此?亦無法作答,會者自會,不會者自不會,縱使不會,也切勿性急,但能時時用功,不愁沒有豁然貫通之日,蓋功深自然學進,水到自然渠成也。

  8.在經論上,關於「心」,有種種解釋,大致說起來,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真心,屬於本有的,無攀緣的,無分別的,無變動的,非善非惡的,超然於境界之外的,當吾人無念而又非睡著時,便是這一種心現前。另一種是妄心,屬於後天生起的,有攀緣的,有分別的,常變動的,能善能惡的,牽拘於境界之內的,當吾人思慮瞭別時,便是這一種心現前。因為心有上述兩類之故,所以觀心也有二種:一是觀常住真心,這當用無分別智,現量境:領略妙明清凈的心體,遍十方界,凝然不動。二是觀生減妄心,時起時逝,前後相續,無有間斷,當感覺時,不必遂念除,但回光返照,覷定真心,則妄念自平,不留蹤影,此即是觀心法。久習純熟,定時真心在前,動時真心亦在前,則觀行便算成功,臨命終時,若能保持此心,不入十八界,即可不入輪回,而出三界矣。小乘行人,於修五停心觀之後,再修四念處觀,內第三念處,是觀心無常,這隻是看生滅妄心,並未及於常住真心者,因二乘隻知無常、苦、空、無我、不凈、並不知有常樂我凈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故也。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