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六波羅蜜 (一)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十一課 六波羅蜜 (一)

  二乘行人,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即入大乘菩薩位。既發心矣,就必須配以行動,才能完成自度度他的事業,而證佛果,其中修六波羅蜜,是菩薩應有的行動之一。

  梵語波羅蜜,或波羅蜜多,華言彼岸到。行者乘大行之船,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故曰到彼岸,因此六波羅蜜亦名六度。

  第一、

  檀那波羅蜜,華言佈施度,所以度慳貪。佈施有三種:一、財施,有二種:一外財,自國城妻子,至一切財物,上奉聖賢,下濟貧苦者,皆屬之。二內財,指自身上之物,如頭目腦髓,手足血力言語等,皆屬之。二、法施,亦有二種:以四聖諦 (1) 或四念處 (2) 等法教人者,名小乘法施。以大乘經教,或止觀 (3) 或念佛等教人者,名大乘法施。三、無畏施,謂對貧者施財,病者施醫藥,暗處施燈等。總之,能使人離怖畏心者,皆屬無畏施。

  第二、

  屍羅波羅蜜,華言持戒度,所以度毀犯。在傢近事男女 (4),受持三皈五戒 (5),出傢沙彌 (6),受持十戒 (7),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薩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以上五類行人,須各按照其身分,受持其所應持的戒。

  第三、

  屏提波羅蜜, 華言忍辱度,所以度嗔恚。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不免遇順逆二境,必須堅忍,才不至礙道。忍有四種:一者伏忍 (8),二者柔順忍 (9),三者無生忍 (10),四者寂滅忍 (11)。凡須忍耐的一切境界,皆屬於辱,不獨橫逆也 (12)。

  【註釋】

  (1) 諦是真理,言此四者,是聖者所見的真理也。一苦諦,為三界六道的苦報,故名苦諦,是迷之果。二集諦,為貪嗔等煩惱,及善惡業,此思想和行為,能集起苦報,故名集諦,是迷之因。三滅諦,即涅槃,其境界清凈安樂,真空寂滅,故名滅諦,是悟之果。四道諦,指八正道等,修之能入涅槃,故名道諦,是悟之因。若照因果先後次序言之,應為集苦道滅,所以倒說者,果易見;因難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厭,然後使斷集因。先示滅果令其欣,然後使修道因,此是教劣機凡夫的善巧處。

  (2) 或譯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修五停心觀後,所修之法也。一、身念處,觀身不凈,二、受念處,觀受是苦,三、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

  (3) 合梵語奢摩他及毗缽舍耶,譯為止觀,止屬定,觀屬慧,是定慧雙修之義。若就方法言之:止息妄念名止,或觀諸法空,或觀諸法假,或空假雙即。或作四念處觀,或直緣真如,守無住心等,皆名觀也。

  (4) 梵語優婆塞,華言近事男,優婆夷,華言近事女,是親近奉事三寶之義,為在傢人皈依三寶,受五戒者之通稱。

  (5) 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是: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6) 舊譯為息慈,謂息惡行慈也。新譯為勤策,謂其受大僧勤加策勵也,是出傢人受十戒者的通稱。

  (7) 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飲酒,戒塗香花漫,戒歌舞觀聽,戒坐臥高廣大床,戒非時食,戒持金銀財寶,是沙彌所應受的十戒。

  (8) 初心行者,欲忍順逆境,先須調伏其心,名伏忍。

  (9) 調伏既久,遇境遇緣,不須勉強抑制自然能忍,此時之心,柔和善順,同塵和光,名柔順忍。

  (10) 聖位中人,達一切法本自不生,情與非情,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因此於無性法中,忍心不動,親證無生,名無生忍。

  (11) 果位聖人,徹證涅槃寂滅境界,動靜二相,皆契如如,名寂滅忍。

  (12) 以非理施之於人,曰橫逆。

  【習題】

  (一) 波羅蜜三字,作何解釋?何以六波羅蜜亦名六度?

  (二) 佈施、持戒、忍辱,所度的對象是什麼?

  (三) 佈施有幾種?試舉其名。

  (四) 何謂外財?何謂內財?

  (五) 分別舉出:在傢近事男女,沙彌,比丘,比丘尼,菩薩,所受的戒數?

  (六) 五戒、十戒,其內容為何?

  (七) 何謂伏忍,柔順忍?

  (八) 何謂無生忍,寂滅忍?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