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六波羅蜜 (二)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初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十二課 六波羅蜜 (二)

  第四、

  毗離耶波羅蜜,華言精進度,所以度懈怠。純一無雜名為精,鼓勇直前名為進。修法所以無成者,其原因多系:始勤終懈,或中間斷斷續續,一暴十寒,以致無成績可言,對治之法,必須精進不退,方能成功。精進有二種:無論作世出世間,任何事業,都當存恒心,具毅力,不成不已,是名事精進。若修法時,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同時亦以圓證此不生滅心,為最後鵠的,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不成不已,是名理精進。

  第五、

  禪那波羅蜜,華言思維修度,所以度散亂。如五停心觀 (1),四念處觀 (2),八背舍 (3),十一切處 (4) 等,皆小乘禪也。若修次第三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上上禪。若於一法,圓觀空假中三諦,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是名出世間上上禪,以上三種,皆如來禪。若離虛妄分別,生無所住心,直證實相,無有一法可得,即是祖師禪,屬於般若波羅蜜范圍,非禪那所攝矣。

  第六、

  般若波羅蜜,華言智慧度,所以度愚疑。般若有三種:一切經論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義理,起觀照行,則名觀照般若。若依觀照, 窺見心性,徹證實相 (5),則名實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觀照是手段,實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貫的。 悟實相而後起修,方名真修 (6),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否則隻名緣修 (7),以未開智眼 (8) 故也。

  菩薩修六度,必須三輪體空 (9),能所 (10) 俱遣,方名波羅蜜,否則隻能名為: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法,將來不過得人天有漏 (11) 福報,不能到涅槃的彼岸。

  【註釋】

  (1) 聲聞乘入道之初,應停止心中雜念,修五種觀法,以為對治,名為五停心觀。

  (一) 多欲眾生,應觀境界不凈之相,以對治欲念,名不凈觀。

  (二) 多嗔眾生,應觀一切有情,受苦可憫,以對治嗔心,名慈悲觀 。

  ( 三) 多疑眾生,應觀三世相續,因果生滅之相,以對治愚疑,名因緣觀。

  (四) 多我見眾生,應分析諸法為六界,或十八界,明諸法中無我,以對治我見,名界分別觀。

  (五) 多散亂眾生,應在氣息呼出時,由一數至十,吸入時亦然,以對治散亂心,名數息觀。

  (六) 多業障眾生,應觀佛身相好,或念佛名號,仗佛威神,以對治業障,名念佛觀。此中實有六觀,古德有主張用前五觀,而除去念佛觀者。或以為第三因緣觀,與第四界分別觀相似,因而主張把界分別觀除去,仍成五觀。

  (2) 見第十一課註二。

  (3) 背舍是背棄舍除之意,新譯為八解脫,背舍是就因言,解脫是就果言,謂背舍欲界不凈五欲,及欲界定、未到定、根本四禪、四空的凈潔五欲。因其禪定,尚未離愛著喜樂,故須背舍之。

  (一) 內有色相,外觀色背舍,亦名無漏初禪。

  (二) 內無色相,外觀色背舍,亦名無漏二禪。

  (三) 凈背舍,亦名無漏三禪,又四禪亦凈背舍所攝。

  (四) 虛空背舍。

  (五) 識處背舍。

  (六) 無所有處背舍。

  (七) 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

  (八) 滅受想背舍。

  (4) 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之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也。

  (5) 亦曰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曰實相。

  (6) 地上菩薩,證實如而無修之行法,無心無作,名曰真修。地前菩薩,緣真如而有修之行法,有心有作,名曰緣修。

  (7) 地上菩薩,證實如而無修之行法,無心無作,名曰真修。地前菩薩,緣真如而有修之行法,有心有作,名曰緣修。

  (8) 智慧之眼,能見真理,與肉眼不同,故稱智眼。

  (9) 就佈施言,施者、受者、與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乃可稱檀那波羅蜜,餘五度可類推。

  (10) 二法對待之時,主動者,名為能,初動者,名為所。譬如殺生,屠者為能殺,畜生合為殺 ,合稱為能殺所殺, 簡稱能所,餘法可類推。

  (11) 漏即煩惱的異名,有煩惱的事物,謂之有漏。

  【習題】

  (一) 精進、思維修、智慧、所度的對象是甚麼?

  (二) 何謂事精進?何謂理精進?

  (三) 何謂出世間禪?何謂出世間上上禪?

  (四) 般若有幾種?試舉出其名其義。

  (五) 何謂三輪體空?試以佈施為喻。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