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三節 修斷
第三節 修斷 一、所修勝行—六波羅蜜多 菩薩於諸行位中,修習無量法門,若隨類攝,六種波羅蜜多可以攝盡;所以六波羅蜜多,是菩薩的正道,也是...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二節 行位
第二節 行位 一、總說行位 菩薩行位,就因果合說,總有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佛果。若開十住中第一發心住所修信等十心為...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一節 菩薩乘的發心和誓願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一節 菩薩乘的發心和誓願 一、略說大乘名義及其殊勝 梵語‘菩提薩埵’,略言菩薩,義譯覺有情。‘菩...
-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二節 果
第二節 果 一、聖位所斷煩惱 聲聞乘行者,從世第一位善根之間發起真無漏智,即能斷盡三界的見惑而成為初果聖人。此後更不斷地數數修習無漏...
-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一節 行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一節 行 一、出離心 第二章中說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可以保證未來世得到殊勝的人天善趣身,在六道輪回中來說...
-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二節 果
第二節 果 前面所說的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就能得到人天善趣的異熟果報身,並得殊勝的等流果,和殊勝的增上果,及成就殊勝的功德法,與圓滿...
-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一節 行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一節 行 一、皈依三寶 (一)皈依的意義 學佛必從受三皈依起,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瞭三皈依,就...
-
第一章 教理 第六節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第六節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大乘與小乘的差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以小乘說三法印,大乘說一實相法印為肯定的判別。如《...
-
第一章 教理 第五節 十二有支
第五節 十二有支 一、名義 佛陀成道,悟得有情之流轉生死,皆由無明為緣,造業受果,而輪轉不息。觀其循環的因果關系,不出十二有支,即:無明、行、識...
-
第一章 教理 第四節 四諦
第四節 四諦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後,最初在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說四諦*輪教化五比丘,令他們觀察世出世間的因果道理,而知苦、斷集、證滅、修...
-
第一章 教理 第三節 蘊處界三科
第三節 蘊處界三科 一、五蘊 (一)五蘊名義 前面所說的五位百法,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詞的蘊、處、界三科裡可以攝盡。因此在說瞭百法...
-
第一章 教理 第二節 五位百法
第二節 五位百法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為不瞭解名相的含義所障礙,並且法相名詞多以萬計,更不容易從各個名相之間得到系統的認識。但是我們...
-
第一章 教理 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
第一章 教理 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 佛法僧三寶,為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具有的根本認識,所以這裡首先提出來解說。 一、世間最初有三寶 佛...
-
禪宗大意·十五
十五、漫談參禪 參禪,是學佛人修行辦道的正行正道。但參禪一事,口說是容易,隻要一念清凈,時刻反省內照,乃至保持當念孫明歷歷,在行為上,任運騰...
-
禪宗大意·十四
十四、《心燈錄》談三玄三要 三玄三要,自臨濟公五代孫汾陽善昭以偈慨之曰:‘三玄三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一句明明該萬象,重陽九日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