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課、大乘修道的過程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級佛學教本 2022-09-13

  第十四課 大乘修道的過程

  小乘修道的階位,僅以阿羅漢或辟支佛為終點,阿羅漢已稱無學 (1)。但是,大乘所標的階位,則以佛為終點,等覺以次,皆是有學,佛才是無學。論時間,聲聞果最長不過六十劫,緣覺果最長不過百劫,然而佛果,則須三大阿僧祗 (2) 劫。 就因為大小乘有這樣不同的緣故,所以立階位時,亦隨之而不同。

  大乘從凡成聖的清凈法行,立五十二位:即十信 (3)、十位 (4)、十行 (5)、十回向 (6)、十地 (7)、等覺 (8)、妙覺 (9)。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隻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 、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 (10),十地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

  在三賢和十聖的中間,尚須經過四加行 (11),作為入初地的準備。所謂四加行者,即修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四尋思者:一、名尋思。謂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二、事尋思。謂推求五陰等事,皆系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尋思,謂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別假立尋思,謂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此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以此推求之觀為因,而生印可決定之智,不惟瞭知所取所緣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變,假有實無,且亦瞭知能取能緣的名等四法,亦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或四如實智。如實者:謂恰如其真如實性,畢竟不可得。

  修以上四尋思觀,和四如實智,同時要經歷四種位次:即曖、頂、忍、世第一、之四善根,此其解釋,亦與小乘不同:以佛覺用為已心,如火欲燃,名為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印持無所取的境,順忍無所取的心識,名為忍。暖位以佛覺為己心,頂位以自心為佛境,忍位則覺於中道。由此更進,則迷覺兩忘,中邊不立,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然已確到世間的最後邊際,縱屬有漏,但在世間已為第一矣,名世第一。

  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所二取皆。茲將法相宗 (12) 所立修道五位,列表於左:

  【註釋】

  (1) 詳初級教本第十八課註五。

  (2) 亦簡稱僧祗,譯為無數,或無央數。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之,一阿僧祗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

  (3)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要以信為先也。 一、 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 念心。雖在無數劫中,舍身受身,此現前一念,決定不忘,名曰念心。

  三、 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進趣真凈,名精進心。

  四、 慧心。心純行動,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五、 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曰定心。

  六、 不退心。定光發明,進修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 護法心。進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名護法心。

  八、 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九、 戒心。安住凈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 願心。遍遊十方,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曰願心。

  (4) 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發趣。又信心既立,能住佛地,故又名十住。

  一、 發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二、 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則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三、 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瞭,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

  四、 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住貴住。

  五、 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六、 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七、 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名不退住。

  八、 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如童真之可貴,名童真住。

  九、 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十、 灌頂住。菩薩既為佛,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名灌頂住。

  (5) 菩薩經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滿足自利,復須長養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長養。 一、 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名歡喜行。

  二、 饒利眾生,便得法利,名饒益行。

  三、 等視眾生,不見其過,名無嗔恨行。

  四、 三際十方,化身無盡,名無盡行。

  五、 瞭達法門,悉無錯誤,名離疑亂行。

  六、 既離疑亂,則能現諸相,同異圓融,名善現行。

  七、 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交現,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八、 緣般若故, 成無著行。故六度中,特尊重行。

  九、 妙觀慧中,顯圓融德,能入諸佛法軌中,名善法行。

  十、 圓融德相,清凈無漏,真無為性,妙契真實,名真實行。

  (6) 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名為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則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萬類。

  一、 化度眾生,離眾生相,回無為心,向涅槃道,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二、 正顯中道,歸趣本覺,回入法身,無能壞者,名不壞回向。

  三、 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 覺智周圓,無所不遍,名至一切處回向。

  五、 一切世界,過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無盡,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 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 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 十方眾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八、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九、 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回向。

  十、 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回向。

  (7) 菩薩十地,詳初級教本第十四課。

  (8) 大乘五十二階位中,第五十一位的菩薩,名為等覺,謂等於妙覺之佛果也。所以若回顧第十法雲地,已可名之為佛,若瞻望佛地,則尚差一間,僅名為金剛心菩薩,或無垢地菩薩。

  (9) 佛三覺圓滿,不可思議,稱為妙覺。

  (10) 詳初級教本第三十四課註一。

  (11) 準備入修道正時,須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為加行。

  (12) 為大乘八宗之一,明萬法唯識之理,故亦稱唯識宗。

  (13) 菩薩修完一阿僧祗劫之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達少分二無義理,體會真如,乍見中道,故名通達位,亦名見道位。

  【習題】

  (一) 大乘法行,立五十二位,這五十二位,包括什麼?何故又說隻有四十二位?

  (二) 加行二字,作何解釋?

  (三) 何謂四尋思?

  (四) 大乘的曖、頂、忍、世第一,各作何解釋?

  (五) 法相宗所立的修道五位是什麼?

  (六) 試將大乘行人,自凡夫修至佛位,所經歷的三大阿僧祗劫、四十二階位、四加行、和法相宗所立的修道五位,列成一表。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