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傢庭篇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佛教教規禮儀 2022-09-13

  佛化傢庭篇

  一、傢庭教育

  二、職業選擇

  三、人際關系

  四、養生之道

  五、養老之道

  六、修行之道

  七、設置佛堂

  八、居傢圖書館

  傢庭是每個人生活的重心,是社會安定的基礎,更是國傢興衰成敗的主要關鍵,所以,傢庭對於個人、社會、國傢都有著莫大的影響力。換句話說,生活要美滿幸福,社會、國傢要安和樂利,都必須植基於健全的傢庭之上。如何才能有一個健全的傢庭呢?生活佛教化。就是說傢庭生活要用佛法來凈化、美化、弘化、佛化。

  "佛化傢庭"的內容包括:傢庭教育、職業選擇、人我關系、養生之道、養老之道、修行之道、佛堂佈置、居傢圖書館等,一切生活行事都以佛法為依歸,如此必能建設一個幸福美滿的佛化傢庭。

  一、傢庭教育

  傢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傢庭教育的延伸。然而時下多數父母卻往往把教育兒女的責任與希望托付在學校教育上,而忽略瞭傢庭教育的重要,甚至因為不當的傢庭教育,導致兒女在人格、思想、觀念的發展上產生偏差,影響所及,不僅關系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貽害國傢社會,乃至全人類。因此,為人父母者,除瞭為兒女營造一個衣食溫飽的傢庭以外,更應該重視孩子成長中的每個階段性教育,尤其是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教育更是重要。

  兒童教育

  "兒童是國傢未來的主人翁。"有人描述美國是兒童的天堂,在美國長大的小孩,物質生活富裕,毋憂匱乏,自由自在,有如童話裡的王子和公主。

  然而,美國的兒童管教太過放任,也產生許多不良的後果。例如,許多兒童不受教,稍受委屈就打九一一找警察或到法院控告父母,以致於父母不敢"隨意管教"兒女,以免動輒得咎。這種過度的"自由",有如過去中國大陸的紅衛兵毫不留情地清算父母,真是喪盡天倫,導致父不父、母不母、兒不兒、女不女的社會亂象。

  以往,中國的孩子管教非常嚴格,從小在"不打不成器、不罵不知義"的打罵環境中成長。所謂"棒下出孝子,慣養忤逆兒",嚴格的管教成為兒童生活的陰影。稍不留神,或學業成績不理想,往往被痛責一頓,真是苦不堪言。

  現代的工商業社會裡,父母隻想到賺錢,不知關心兒女的教育,結果造成瞭鑰匙兒童、速食面兒童、維他命兒童、才藝兒童、移民兒童等。今天青少年問題日趨嚴重,蹺傢、逃學、吸煙、吸毒、打架、耍太保、飆車等,都是因為兒童教育不良,傢庭、學校教育不良,以及社會教育不良所致。從小在不良的教育環境中長大,身心無法健全發展,將來如何能成為社會的棟梁呢?

  過去曾統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發心供養出傢眾,有個小沙彌也來應供。在印度,即使是貴為一國之尊的國王,也必須對法恭敬頂禮。阿育王頂禮過許多大法師後,面對這位小沙彌,實在很為難,無法心甘情願地禮拜,但是如果不頂禮,又擔心對三寶不恭敬,會受到批評。左右為難之際,隻好把小沙彌叫到無人之處,勉強屈身向他頂禮,之後,囑咐他說:"小沙彌,我是一國之君,不能隨便向人禮拜,尤其是你這麼小的孩子。剛才我向你頂禮的事,千萬不要告訴別人!"

  小沙彌聽瞭阿育王的話,默默放下受供的,突然縱身一躍,跳進瞭中,沿著緣遊走,又跳出外,如此進進出出,神通無礙,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驚,"這個小沙彌真是神通廣大呀!"

  小沙彌定住身後,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掌說:"大王!剛才這件事情,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說得阿育王羞愧萬分,趕快懺悔道:"唉!我的心不夠光明虔誠,不該輕視小沙彌呀!"從此阿育王對一切出傢眾,不分老少賢愚,都一律恭敬而不起慢心瞭。

  佛陀是怎樣的愛護兒童,教育兒童呢?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在很遠的地方傳教。有一天,他派瞭一個年紀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見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傢說:"你們在我臥室再添一張床位,讓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的住處。"佛陀這樣的作為,實在很瞭不起,一方面是對遠方傳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團的後學,以及同齡的大眾:雖然是個小孩子,大傢也不可以怠慢輕忽,要好好愛護他。當時僧團裡小小年紀的沙彌們很多,像均頭沙彌、羅羅沙彌都是。他們因為年紀小,隨著年長的比丘們出

  去托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為一般人對於年老的比丘都肯給予豐富的供養,可是對這些年輕的沙彌們,社會大眾有時會開玩笑,在他們的裡,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飯菜來供養他們。佛陀知道瞭以後,召集大比丘們開示說:"你們不註意照顧這群年幼的沙彌,你們所受的飲食就是不凈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遊化時,看到一個小孩正在玩一隻青蛙,把青蛙的一條後腿倒抓起來,讓青蛙懸在半空中搖擺旋轉,佛陀於是上前勸說:"小朋友,你認為這樣很有趣嗎?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來,你會覺得很快樂,很好玩嗎?"兒童從小要有慈心,養成愛護動物的習慣,長大瞭才不會殘暴而不自知,才能成為世間無爭無瞋的菩提種。

  我們從佛經裡,可以體會到佛陀苦口婆心勸導大傢不要輕視後學的教誨。佛陀說,世間上有四種事看似微小,卻是不可輕視的:

  小小火苗不可以輕忽: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釀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慘禍。

  幼小的龍不可以輕視:因為小龍會成長為大龍,翻江倒海,興風作浪。

  年少王子不可以輕視:因為他將來長大會成為國王,統領天下,造福萬民由他,一言喪邦,遺禍百姓也由他。

  小沙彌不可加以輕視:因為他虔心學道學法,假以時日,必定會脫胎換骨成為人天師范的法王。

  "小不可輕",雖然小,但是有佛性。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在子女身上多一些時間關懷與教育。教好一個孩子等於救瞭好幾代。傢庭和睦,社會祥和,則人人有福。

  教育兒童的方法有下面幾種:

  維護兒童人格的尊嚴:常見一些父母管教兒女,完全不顧及尊嚴,任意責備、打罵,甚至一句話就判定他沒有出息,嚴重傷害兒女的自尊心,導致他對自己沒有信心。所謂維護人格尊嚴,就是要讓他有力量,不要禁不起考驗,不要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奴顏卑膝、推托諉過,這才是有尊嚴。

  養成兒童感恩的美德:現代父母往往盡其所能,供給兒女豐富的物質生活,然而卻造成他們凡事得來容易,不懂得感恩惜福,甚至因為隻有接受,反而助長貪念,導致內心的貧乏。在生活中,應當時時給他機會教育,告訴他這件衣服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姊姊。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這種兒童將來才會敬重人。此外,可以帶小孩參觀傷殘醫院,去見識世間的淒涼面,來引發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儒傢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佛教也說:"不怕念頭起,隻怕覺照遲。"一個人不怕犯錯,隻怕有錯不改,隻要肯認錯的人,就表示有慚愧心、有懺悔心,有瞭慚愧、懺悔,才能從錯誤中求進步,人格才能健全發展。尤其肯認錯,就不會諉過塞責,就能承擔大任。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千萬不能溺愛、護短、縱容,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化育兒童接受的性格:一個人不能進步,常常是因為凡事排拒,不肯接受。在《阿含經》提到五種非人,其一是"聞善言不著意",也就是說聽到好話不以為意,所以不像一個人;就如同一個覆蓋的茶杯,因為裝不進茶水,所以失去瞭茶杯的價值。我們的身體需要飲食才能補充營養,我們的心靈也需要有善言來滋養,所以要有接受的性格。

  重視兒童待人的禮貌:佛經上常說:"佛法在那裡求?在恭敬中求。"要時時教導孩子跟人點頭,跟人說好話,有禮貌,結善緣。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才能和諧相處。一個人能在行止進退、言行舉止中,表現得體、適切,就是禮貌,一個有禮貌的人,才能受人歡迎。因此,從小要重視待人處事的禮貌。

  教導兒童正常的生活:人有七情六欲,有貪瞋煩惱。佛經說:"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應說而不說,非人也。"一個人在大眾中如果不能隨喜隨緣,個性孤僻、怪異,就不能和眾,所以從小要培養兒童正常的生活,不僅是三餐的飲食起居要正常,更重要的是,情緒要正常。

  堅定兒童心中的信仰:這點很重要,讓兒童知道三寶的偉大,知道宗教的慈悲,從小親近三寶,長大後自然將心裡的信仰化為生活中的謙沖虛懷,促進社會的祥和。例如:教導兒童早晚至佛前禮佛三拜;外出、回傢至佛前告假、銷假;犯錯至佛前懺悔;每星期至少一次至寺院參加兒童活動;至寺院參加夏令營等各種活動,接受佛法的薰陶。

  增長兒童處世的善緣:吃飯的時候,要"當思來處不易",一粥一飯都是由許多人辛勤奉獻的成就,所以人傢跟你結緣,你也要跟人傢結緣。從小讓孩子養成跟人結緣的習慣,身語意念都種下善根,兒童在這種教化下長大,將來就不會貪心、慳吝,不會以暴力相向。

  培養兒童的慈悲胸懷:現在的青年兒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時之狠,賭氣、打鬥、鬧情緒。這樣的子女,將來在社會上是不容易獲得人緣的,所以最要緊的是讓兒女從小就有慈悲的胸懷。比方說:你教育子女,要教他愛護小動物,教他不欺凌弱小。我們常常看到馬路邊的小孩,有時候玩弄小魚、小蝦、小鳥、小蟲不尊重生命,不寶貴生命,將來到社會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氣。

  培養兒童的忍耐力量:要養成子女的良好修養,就要教他忍耐。比方說:兄弟姊妹相處,有時候那一個兄弟姊妹多得到利益,多得到好處,教他不要爭,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點嫌棄、一點挫折,也不要一直鬧情緒、苦惱,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將來能成就一切事業的力量。

  培養兒童的服務精神:今天的社會,不是講究你個人有多少才能,有多少智慧,最主要的是要社會大眾對你的肯定、對你的接受,子女如果有服務犧牲的精神,對大傢有貢獻,就會受到大傢的肯定。例如:可以訓練兒童協助做傢事,不但達到親子共事,感情交流,同時可以培養兒童勤勞的習慣及責任感,這種生活教育也是奠定兒童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環。

  培養兒童行善的美德:我做瞭一件好事,得瞭好因好緣,可能就此平步青雲;做瞭一件壞事,因而惹來災難,麻煩不斷,可能命運就很坎坷瞭。每天至少日行一善 ,可以莊嚴身心,可以增加人緣。

  1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們都具有一顆赤子之心,此赤子之心就是菩薩的心,擁有菩薩的心及青年的力,將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青少年階段的成長,對一個人將來個性、品德、習慣有很大的影響。現在青少年都一味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不斷向外攀緣,從而沈溺於色聲香味觸法中,隨著外在誘惑而迷失自我,所以自己要有安定的力量,放棄外在的一切,向內找尋自己的本來面目,才能在人生起伏得失中,經得起社會考驗。生命是馬拉松,必須要有耐力,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棲霞山度過的,這個階段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在叢林中所受的是專制關閉的教育,因而養成逆來順受的胸襟,尤其在求法道上,凡事都能以一種心甘情願的心態去接受,在眼不看耳不聽的薰習下,訓練自我,不看外而看內,不看有而看無,不聽非而聽是,不聽惡而聽善,進而聽無聲之聲,談無言之語的觀照自己內心的世界。

  我想、我覺得、我認為、我喜歡都是自我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在生活中,尤其是漫漫的人生道上,都免不瞭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喜歡不見得是好事,不喜歡也不見得就是不好。對人有利,雖不喜歡,也要喜歡;對人有害,雖喜歡,也要不喜歡。所以在學習階段,要自許如海綿,廣為吸收他人的長處、書本的知識、長者的智慧,尤其在團體中更要謙虛接受。

  現代父母對下一代的要求,已從傳統"養兒防老"的"子孫滿堂",轉變為"光宗耀祖"的"一脈單傳"。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用心良苦安排鋼琴、電腦、舞蹈等課程,希望子女能精通十八般武藝;為瞭子女的出類拔萃鋪路,那怕是捉襟見肘,節衣縮食,也心甘情願,在所不惜。

  現代子女因為是天之驕子的"獨生子"、"獨生女",面對雙親"昊天罔極"的苦心期待,其成長的過程有如過五關斬六將般艱辛。父母們任重道遠,子女們也是忍辱負重的情況下,親子間的關系,和者互相體諒及感恩;反之,彼此不能適應及溝通,溫暖的傢,常會演變成"咆哮山莊",子女的成長也會遭受扭曲。

  總之,以愛為出發點的父母,教育子女的要訣,除瞭用"心"外,更要觀"機",瞭解所處的環境、人、時、地等因素的差異及社會共識的觀念,如此才能無誤地適應當地的民情,進而對子女因"才"施教。為瞭避免孩子日後行為異常,"反叛"父母,我奉勸天下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時,仍宜多以鼓勵、民主的方式,陪孩子檢討錯誤的行為,然後一起面對錯誤。這些教育子女的艱難處,唯有父母者知啊!

  青少年是國傢棟梁,若能從小養成大志,將來一樣可以成就大事業。希望青少年養成:

  要有忍耐的力量:在佛經上有雲:"若人不能忍受毀謗、傷害、辱罵,如飲甘露者,不能為有力之人。"今後在處事上,不要因為人傢的一句話、一件事就泄瞭氣,從現在開始,要培養不屈不撓的忍耐精神。

  要有合群的習慣:要將自己融入大眾裡去,不可孤芳自賞,常與群眾在一起,不要孤僻,用歡喜與人結緣。

  要有謙虛的美德:求益之道,在於能受盡言,我們如果有一點成就的話,其實都是眾緣所成,故為人要學習如稻穗一樣,愈成熟愈懂得低頭。

  要有勤勞的精神: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要經過勤勞的過程,才能成功。所以唯有不斷的努力,未來才能繼續成功。

  近年來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如浪蕩、偷竊、玩樂、玩槍等事件層出不窮,而且有變本加厲的現象,嚴重的影響社會治安及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發展,這個問題不但應予以正視,更要積極地加以對治及防范。

  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奮發有為的時期,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時期。一般青少年大多會面臨來自:課業壓力、與所學興趣不合、經不起別人責怪、感情受挫、父母婚姻不和諧、自己有缺陷、欲求不遂、親子沖突、社會環境等因素,容易造成情緒性的反叛性格。因此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青少年,有以下幾點意見:

  以鼓勵代替責備:青少年年輕氣盛,常常率性行事。如果過份責備,他會有一種心理:反正你認為我壞,好!我壞,我壞就壞到底吧!這樣一來,隻有反作用。所以對於年輕人的缺點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責備,要用鼓勵來勸勉向上。春風怡人總比酷暑炎風薰人的好。

  以慈愛代替呵罵:一句溫言暖語,勝過嚴呵厲責。像仙崖禪師以慈愛感化夜遊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個徒弟,常常夜遊,三更半夜爬梯子翻墻外出,被仙崖禪師知道瞭,就把梯子撤掉,在墻下等候。徒弟夜遊回來,翻墻而下,沒有註意到梯子不見瞭,一腳踩在仙崖肩頭,順勢跳下,站定瞭一看,糟糕!剛剛踩的不是梯子,是師父呀!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轟頂,立刻頂禮請罪。仙崖禪師也不怒,也不罵,隻是殷殷叮嚀:"夜涼,小心感冒瞭,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禍患,一言而解,這個弟子感受到仙崖的關愛,從此不再逾越本分,成為一名恪守清規的徒弟瞭。

  "以愛才能贏得愛",唯有在愛的教育下,才能培養出充滿愛心的優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慈愛代替呵罵。

  以關懷代替放縱:過份溺愛,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縱與姑息,不但不能達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向偏鋒,形成偏頗的人格。

  隻有在清明的環境中,才能培養清明的子弟;在關懷的氣氛裡,才有寬懷大度的人才。

  以同事代替隔閡:"同事",就是設身處地,凡事以他的立場為他著想,不端架子,不鬧意氣,視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倫凱勒女士,因為是個聾人,脾氣很壞,後來遇見瞭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師,以與她同事的心相處,視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難過就跟她一起難過,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與海倫凱勒無隔閡,無私 無己,終於感化海倫凱勒,教育她成為一代偉人。

  我們今天教育子女,不該隻教他怎樣努力考試、賺錢,應該教導他如何做人,如何處事。我們要教導他們因果觀念,教他們認識因緣,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為,使他們學會尊重自己,熱愛別人,進一步愛社會、愛國傢。

  二、職業選擇

  合理的經濟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古人說:衣食足,然後才能知禮義。佛教八正道中的正業,就是指正當的職業。有瞭正當的職業,生活的基本需要有瞭依靠,才有餘力去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因此,凡是不危害社會大眾的士農工商等職業,佛教認為可以去從事。佛教主張應該存財於百姓,百姓富足瞭,國傢才能強盛,佛教有瞭凈財也才能興隆,因此合理的經濟生活是被認許的。但是舉凡傷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譬如開辟賭場,謀取暴利;販賣軍火毒品,危及國傢;私販人口,妨害善良風俗;乃至開酒傢、開地下舞廳等不當行業,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至於經濟犯罪,擾亂

  國傢的安定,縱然暫時吃到瞭刀口上的蜂蜜,但是也付出瞭割舌的血淋淋代價。君子取財有道,非份之財不覬覦貪想。強取豪奪,雖然一時嚐到甜果,卻種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們要追求的是永世的安樂經濟生活,而不是如曇花一現般短暫夢幻的享樂。

  正命:正當的經濟生活

  $合乎五戒、八正道的生活

  所謂"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身為佛教徒,凡是與殺、盜、淫、妄語,乃至賭博、毒品等販賣有關的行業,都應避免。如屠戶、酤酒、酒傢、舞廳、妓女戶、相命、占卜、釣具等,這些都是佛陀斥之為邪命的職業,所以佛教徒不應該以此謀生。

  此外,貪污、敲詐、剝削、仿冒、偽造皆為非法取財,國法既不容,佛制亦不許可。

  什麼是正當的職業?《雜阿含經》中說:"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 ,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以現在而言,還應加上公教人員、醫護人員等,隻要以正當的方式,勞心勞力換得的生活,皆稱為正當的職業。

  $非道不行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善生經》中,對於取財有六種非道,不可為之:

  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如賭博、競勝、比武等皆是。以博戲而求財物,不但求財不得,而且事業不成,更使本有的財物因而消耗,精神亦將受損。有六種災患:

  賭博場中最容易生怨起諍。因與人競爭,輸則必覺羞辱。輸則心生不甘,贏則睡眠不安。使得怨傢得其所欲而心生歡喜。讓親朋好友因愛護你而為你擔憂。

  賭博之徒,智者所呵斥,眾人亦不能信任你。

  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非時行,指晝夜顛倒,不顧傢庭眷屬,如玩弄娼妓,不務正業,即世間放蕩浪子。非時行的人不經營作事,則功業無成,財物亦不能得,本有的財物也會日漸消耗。非時行亦有六災患:不自護身。不護財物。不護妻子。為人所疑。多生苦患。為人所謗。

  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酒能亂性,飲酒的人必多放逸,因此也有六種過患:酒醉時往往身傢不顧,財物喪失。酒含毒汁,能傷人致疾,或因酒醉露宿,或因酒醉跌倒而生疾病。酒能使人興奮,容易起鬥諍。醉時多發狂言,雖有隱密之事,不知自護,以致計劃失敗。世之醉漢,智者所避之,無人稱譽,無人愛護。

  酒性昏迷,能令智慧減少,增長愚癡。

  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指親近惡友不但不能得財,反而有傾傢蕩產,甚至喪命的災禍。若人親近惡知識者,當知有六種災患:親近賊。親近欺誑。親近狂醉。親近放恣。逐會嬉戲。以此為親友,以此為伴侶。

  常喜妓求樂求財物者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費。此亦有六種過患:喜聞歌。喜觀舞。自歌舞。喜熱鬧聚會。喜拍手叫呵。喜見弄鈴。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指性好遊蕩,不喜作業,凡寒熱饑飽都有藉口,不肯作事。其有六災患:大早不作業。大熱不作業。大寒不作業。大晚不作業。

  大飽不作業。大饑不作業。

  以上六種皆是消耗財物不能生產,現世勞神喪財,身敗名裂;來生墮苦趣,失人身,所以說是非道,非人倫善道也。人生在世,必須有正當的事業,因勤奮經營,使得衣食豐足而生安定,然後才能生種種的善事,即所謂"衣食足,然後禮樂興也"。

  理財之道

  我們有錢,並不完全達到目的,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這仍然是主要的課題。假如你每一個月有一萬元的收入,你怎樣來處理你的財富呢?在《雜阿含經》裡面有一首偈語說:"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撫於貧乏。"

  十分之四||經營事業

  十分之三||傢庭生活

  十分之二||儲蓄應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寶積經》中,佛陀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為例,他的財富,已經不要為生活計算,他處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來供養宗教

  三分之一||用來救濟貧窮

  三分之一||奉獻國傢作為資源

  在《涅槃經》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是說,除瞭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補助仆傭屬下

  四分之一||施給親屬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國傢沙門

  佛教徒應有的職業道德觀

  工作除瞭提供生活所需,也是奉獻、服務、廣結善緣的最好修行,因此應該具備正確的觀念,亦即所謂的職業道德。

  要有因果的觀念:不藉公務之便而貪污詐欺、假公濟私、收受賄賂、強取豪奪、威脅利誘等;凡有所得,悉數歸公,一絲不茍。

  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責不抱怨,遇難不推諉,要任勞任怨,一切想當然爾。有瞭忍耐的力量,才能擔當,才能負責。

  要有敬業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認真負責,要樂在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為樂,要給人方便,給人服務,此即是敬業。

  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謝老板提供工作機會,感謝同事、部屬協助我們工作等,有瞭感恩的心,不論多忙、多累,都會歡喜的去做。

  如何創造事業

  每個人都有很多夢想,在這麼多的夢想中,總希望自己的事業能有所成就。我們的事業如何才能有成就呢?以下四句偈可以給我們啟示:

  第一、從合群中廣結人緣:一個人的事業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還得依靠大傢,所謂"眾緣和合",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合群的風范,與人友善相處。你要想大傢接受你,就必須廣結人緣,給人很多的幫助,助人者人恒助之。

  第二、從工作中發揮熱忱:要想創造事業,就要對工作有興趣,對工作有信心,更要能發揮熱忱。

  第三、從節儉中樂於喜舍:創造事業的人,對自己一定要節儉,對別人要寬厚。

  節儉,不光隻是財物上的節儉,也包括時間上的節儉、感情上的節儉,所以必須懂得處理運用金錢、時間、感情,並把節儉下來的財富佈施給大傢,讓大眾共同來享受你的財富。

  第四、從勤奮中創造明天:我們要從勤勞奮鬥裡創造新希望,希望事業越來越開展,越來越茁壯。"勤有功,嬉無益"、"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從奮鬥中才有明天的收獲。

  三、人際關系

  人是依靠因緣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應該多多廣結善緣,因緣愈多,行事愈順利,所以每個人都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於實現圓滿的人生,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傢庭幸福的來源;社會生活的基礎;事業成功的條件;學佛助道的因緣。

  "人際關系"包括:親子之間、夫妻之間、親友之間、主從之間、師生之間等等皆是;此外,佛弟子還包括瞭僧信之間的關系。在各種經典中,佛陀對上述種種人際相處之道,均有很好的指導,茲分述如下:

  傢庭,是一種連鎖關系,父母子女像鏈鎖的環環相扣一樣,絕不可分割,人人盡其在我,相敬相愛,傢庭倫理就美滿多瞭。

  親子之間

  在佛教裡,講到孝順父母,有三個層次:初品的孝順父母,是甘旨奉養,讓父母在生活上獲得適度的孝養,沒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為人清白,事業成功,名利雙收,道德令人敬重,讓父母祖宗都得到榮耀,這是中品的孝順。第三是上品的孝順,就是引導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後,也能有好去處,這是最上品的孝順。

  所以如何孝順父母?有五個方法:

  供養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質所需,精神的關懷,要讓父母滿足,不虞欠缺。

  凡有所為,必先稟白:兒女無論要做什麼事,要創那一種事業,都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父母感覺到你隱瞞他,要讓他感受到兒女對他有十足的信任。

  父母所為,恭順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為,身為子女的就要順從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們一生受之於父母,怎忍心違逆他呢?所以中國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較容易,順的標準比較難,順父母的心意難。

  父母正令,不敢違背:我們不要違背父母正當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違背他。

  父母正業,不為中斷:假如父母創造瞭好的事業,比方說:父母辦養老院、孤兒院,或者辦學校,辦一些對社會福利的事業機構,我不能讓它中斷,我要把父母的正業一直繼承下去,這才是孝順。

  父母,除瞭教育子女以外,還要對子女未來前途有一番幫助。如何對待子女呢?

  有五個方法:

  教育子女不可為惡:我們教育子女,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讓他作壞事。他講壞話瞭,告訴他不要講壞話;他有不當的行為,告訴他不能有不當的行為。比方說:不可以罵人,不可以竊盜,不可以虐待小動物,要讓他培養愛心。

  指其善處使有品格:我們要告訴兒女: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善的,什麼是美的,讓他向往真、善、美的未來,不斷改變自己的習慣,完美自己的品德。

  慈愛關懷教其學問:對待子女,要緊的還是要有慈愛。天下父母心,最重要的就是關心他,不斷的施予慈愛,並且要教他學問,告訴他要學什麼技能,告訴他萬貫傢財不如一技隨身,告訴他怎麼樣安排未來的前途,這都是父母的責任。

  善為婚嫁務使滿意:幫助兒女的婚姻大事,完成兒女的婚姻大事,父母才會放心。但是父母對兒女的婚姻,最要緊的是給他滿意,現在自由戀愛,他自己要的,有時候父母就隨順些,為什麼呢?終身相伴的配偶要他自己來負責任的。

  隨時供給助其事業:兒女,總是年輕人,當然要讓他自立自強,但是父母也要適度的給予子女一些幫助,讓他在成功立業上不會太困難。

  夫妻之間

  夫婦是五倫之一,也是一切社會關系的開始,在我們現今的社會,如何建立美滿和諧的夫婦生活,使傢傢為菩提眷屬,而不是冤傢仇敵?如何使我們的社會有健全的

  男女來往,杜絕怨女曠男的問題?我從佛法的觀點提出幾項對治的藥方。

  首先做丈夫的男士們如何才能博得妻子的歡心與信任?

  吃飯要回傢:社會流行一句話說:"爸爸回傢吃晚飯。"男人在外奔波瞭一天,不僅晚飯要回傢裡吃,平常也要盡量回傢吃飯,制造和傢人團聚的機會,增進和樂融融的氣氛。回傢和妻兒吃飯,就不會涉足歡樂場所,花天酒地,傢庭自然不會鬧風波。

  身邊少帶錢:金錢能夠成就大事業,金錢也能毀滅好前程,先生身邊不存很多錢,就無法打牌聚賭、金屋藏嬌,一切的壞事自然不可能發生。

  出門說去處:有些太太抱怨先生一出門,就好像迷失於大海一樣,不知去向行蹤,朋友打一通電話來,"你先生在嗎?""他一大早就出去瞭,我也不知道他到那裡去瞭!"如果夫妻到瞭這種去來互不聞問關懷的地步,表示彼此的傢庭生活已經亮起瞭紅燈。

  應酬成雙對:有許多的先生以事業需要交際、應酬為藉口,瞞著妻子在外面胡作非為,最後傢庭革命、感情絕裂。如果真的需要應酬,應該帶著妻子出雙入對去參加,既可培養夫妻對傢庭的共識,妻子也參與你的事業,做一個賢內助,並且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傢庭糾紛。

  做人傢的妻子也應該要:

  溫柔慰辛勞:先生辛辛苦苦在外面忙碌瞭一天,嚐盡瞭酸甜苦辣,看透瞭世態炎涼,受夠瞭委屈排擠,回到傢來,為人妻子的應給予溫柔慰問,幫忙他從困境中走出來,協助他從沮喪中站起來,而不是一進門就數落他:"你到那裡去瞭?這麼晚才回來。你看!隔壁人傢陳先生為他太太買瞭名貴的首飾、衣料,就我嫁給你這個窮鬼,一個月賺不瞭幾個錢,真倒黴!"讓丈夫永遠抬不起頭。

  有時候女人埋怨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另結新歡,主要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到瞭另一個女人那裡,看到的是盈盈笑眸,聽到的是輕聲軟語,受到種種的溫柔體貼;而回到傢裡是一張冰寒的臉孔,粗惡的謾罵,好像地獄冰窖,他自然無心回傢,一心向往外面的樂園瞭。女人不能隻用美貌來贏取男人的歡心,唯有以甜美愛語、體貼的關懷,才能獲得男人永久的感情。

  飲食有妙味:有人說,要控制男人,先要控制他的腸胃。丈夫好不容易回傢吃飯,做出來的飯菜老是清一色,無法合乎他的胃口,他當然有藉口在外不回。如果飲食有妙味,餐餐色香味俱佳,他在外面飲食不習慣,自然就會按時知歸,何況良好的飲食是維護丈夫健康的要方。

  傢庭是樂園:現在社會推行美化人生運動,美化人生不僅要美化容貌、美化身體、美化環境,也要美化我們的語言、心靈、傢庭。客廳裡打掃得窗明幾凈,纖塵不染,窗旁擺設一盆花,墻上懸掛一幅畫,賞心悅目,淡雅素凈,先生回到傢來,一杯溫熱的茗茶,一份喜愛的書報,好比活在樂園,焉有不回傢的道理?有的人不重視環境的整潔,傢庭骯臟凌亂,報紙散失一地,衣服堆積滿床,簡直無立足之地,怎麼能怪先生過門不入,逃之夭夭呢?太太們應該把自己美化起來,每日雲鬢光鮮;把傢庭美化起來,時時潔凈整齊,使丈夫歡喜回到快樂的傢園,卸下他一日的疲憊辛勞。

  凡事應報告:女性總喜歡保留那麼一點點秘密,有幾個錢,不能讓先生知道,這個私房錢準備將來不備之用;做一件事,也要瞞著丈夫偷偷去進行。夫妻是一體的同林鳥,關系最為親蜜,彼此應該互相信賴、諒解,凡事應該坦誠相告、商議,沒有一絲隱瞞,傢庭生活自然幸福美滿。

  男人和女人是構成社會的兩大元素,必須男女之間彼此敬重,互相成就對方,社會才能更和諧快樂,世界才會更可愛完美。

  又丈夫敬愛妻子之道,經上記載有五事:

  要"敬畏有禮":先生對太太要存著恭敬心、畏懼心、禮讓心。胡適博士曾經提倡說,凡是有學問的君子,有知識的男子漢大丈夫,都應該加入他的"怕老婆會"。這意思不是要各位都怕老婆,而是要對太太存有"敬畏"的心。凡是對太太敬畏的人,大概都不會去做壞事;不敬畏太太的人,反而容易無法無天。

  要"悉委傢事":將細微大小的傢事,都交給太太管。不僅把整個傢庭交給太太,就是丈夫的荷包,也要交給太太。一般說來,太太有私房錢不礙事,先生身邊有太多的私房錢,比較容易揮霍無度,甚至做出越軌的事。

  要"衣食俱足":俗語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面包的愛情是靠不住的。所以做丈夫的,要給太太足夠的衣食,這是做丈夫的責任。

  要"愛威有時":做丈夫的,一天到晚板著臉孔,一副威嚴昂揚的樣子,對太太一點愛憐都沒有,那麼夫妻的感情很容易就冷漠瞭。但是,也不能女人似地娘娘腔,盡會談情說愛,不像個大丈夫,應該要"當愛則愛,當威則威"。

  要"使妻榮耀":丈夫應該努力於事業,盡心於工作,讓太太因我而感到榮耀,覺得嫁給我是最大的光榮,最大的幸福。

  那麼,做太太的又應該如何對待丈夫呢?根據經典記載也有五點:

  要"恭敬信順":不僅要恭敬,而且要信順。做一個太太不要常常對先生說:

  "你就是不聽我的話!你就是不接受我的意見啊!"這樣挫丈夫的威風,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心,而且還會令他生起反感,影響傢庭和諧。

  要"溫和愛語":做一個好太太要對先生態度溫柔,談吐和氣。男人的性子較剛,女性較柔,要以柔才能克剛。太太對丈夫講話,也要多講鼓勵、贊美的話,千萬不可以說反諷暗嘲的話,比方說有朋友來找丈夫,你不要當著別人面前說:"你要來找我那個死鬼啊?"平日夫妻相稱,也不要動輒粗口惡言的說:"死人啊!你過來!

  "萬一真的死瞭,怎麼辦呢?一個傢庭的和諧,是從彼此的溫和態度、關愛言談中開始的。

  要"勤勞傢務":傢庭的環境,要裡外幹凈,對於飲食三餐,尤其要妥善照顧。有些太太怨怪先生外面有外遇,每次先生一回來就囉囉嗦嗦,閑話嘮叨一大堆,讓先生覺得這個傢像個牢獄、冰庫。有些先生有外遇,是因為在那兒有人對他殷勤、贊美,他當然覺得:"啊!這一個比較可愛。"一個幸福的傢庭,先生下班回來瞭,桌上已經放好瞭一杯熱茶、一份報紙,餐桌上又準備瞭熱騰騰、美味的飯菜。那麼,先生無論再怎麼忙,都會趕回來喝妳準備的熱茶,看妳放置的報紙,吃妳烹調的飯食,不會浪蕩在外,徹夜不歸瞭。

  要"關護親友":先生的朋友、親戚、鄰居到傢裡來,妳要幫他招呼,親切款 待,使他們賓至如歸。一個賢內助知道先生的事業重要,妳要讓他把朋友、客人帶到傢裡來,他就不必到外面去應酬瞭。若是先生的朋友、客戶到傢裡來,妳對他們不歡喜,使先生事業和心情都不順遂,他隻好到外面去應酬,久而久之,他可能就移情別戀瞭。

  要"縫衣善煮":一個賢慧的太太,要細心關護先生的生活,噓寒問暖,在衣食行止間無微不至的照顧他,不要一天到晚責問:"你有沒有去尋花問柳啊?有沒有金屋藏嬌啊?"這個不用去計較,要計較的是先生的興趣是什麼,妥善地關心他的興趣、他的生活,那麼,一個再不規矩的先生,在體貼周到、愛護備至的太太面前,也壞不到那裡去的瞭。

  佛陀在《善生經》、《優婆塞戒經》等許多經典中,對於教導在傢夫婦如何相處也有微妙的善法。丈夫應該怎樣對待太太呢?有五件事必須註意:

  要幫忙傢務:回傢要幫忙太太煮飯、洗碗等,不要像老太爺似地朝沙發一坐,對太太的忙碌視若無睹,你去幫個忙,愛語幾句,氣氛會很好。數十年前,艾森豪還是美國總統的時候,從白宮回傢,都會幫太太燒兩樣菜,成為令人羨慕的婚姻佳偶。

  要經常禮物慰贈:佛陀告訴為人丈夫者,要常常買一些東西或精致的紀念品、衣料等,送給你的太太,表示你的體貼關懷。

  關心妻子的親友:有的太太很可憐,傢裡的親人來瞭,她不敢招呼,怕丈夫責怪,於是偷偷摸摸東拿一點,西塞一件,然後趕快送他們離去。像這樣防賊似的,太太如何全心對待丈夫呢?凡是太太的親朋好友來訪,你要幫忙她熱心招呼款待,這樣你太太會覺得你對她好,她肝腦塗地都肯為你犧牲。

  要讓太太傢居自在:就是讓太太衣食充足,用度無缺,讓她在傢裡好自由,好自在,生活得很愉快,她才能安心做好傢庭主婦。

  與太太一齊戶外活動:星期假日陪太太到郊外欣賞風景,讓她心胸開闊,精神愉快,她才不會跟你發脾氣,鬧情緒。

  佛陀的教法裡,妻子對待丈夫也有五事要註意:

  要體貼敬愛:要體貼丈夫,沒有錢要體貼,沒有升官更要安慰他,丈夫最需要的是太太敬愛他、尊重他。

  要傢務整潔:多付出一點辛勞整理,就能多給他一點清爽的生活空間。

  要誠實毋欺:夫妻之間沒有任何隔閡,才能融洽如一體。

  要溫柔親切:"天下之至柔者,莫善於水",也就是至柔克至剛,一個溫柔體貼的太太,在丈夫的心目中,當然比蠻橫霸氣的太太有份量。

  要贊嘆恭維:太太在傢裡,除瞭弄好的食物給先生吃,好好侍候先生之外,最好是能凡事贊美,讓先生感受到天地雖大,隻有太太最懂他、容他,這樣他也會更愛妳。

  現在一些年輕男女喜歡舉行佛化婚禮,我總是鼓勵他們做一對和諧的佳偶。通常我對男人怎樣做一個好丈夫,有六句話相贈:

  勇敢護妻的丈夫。 負責傢計的主人。

  誠信服務的君子。 工作熱忱的勇士。

  歡喜樂觀的傢人。 幽默風趣的伴侶。

  對於新娘,我也以佛陀的教法贈勉:

  勤於傢務的賢妻。 長於贊美的友人。

  敦親睦鄰的鄰居。 慈悲應世的信徒。

  愛語笑聲的傢人。 熱心公益的善人。

  《玉耶女經》中,佛陀也提到要做五種的女人:

  母婦:一個妻子對待丈夫要像慈母照顧子女一樣,給他溫暖慰藉,給他慈愛鼓勵,使丈夫在外面遭遇困難委屈,回到傢裡有傾訴的對象;丈夫在外面受到迫害打擊,有療養創傷的場所。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微不至,是無私不求酬報的,妻子對丈夫也要有這種隻求成就對方,不求回報的胸臆。

  臣婦:妻子對待丈夫要像臣子侍奉君王一樣,竭盡所能輔佐他,貢獻智慧協助他,使丈夫的事業蒸蒸日上;丈夫有偏失,要像忠臣為國一樣直言勸諫他,不能讓丈夫蔽於諂媚奉承。

  妹婦:為人妻子要尊敬丈夫如兄長,彼此友愛,互相提攜,情同手足,親如一體。

  婢婦:有時太太們會對先生抱怨說:我就像你傢的下女,做不完的傢務事,領的是天下最廉價的工資。太太們不要埋怨,這是自己份內應做的事,直下承當,就以傢裡的婢女、管傢的身份來服侍丈夫,讓他得到全天下最好的服務。

  夫婦:夫妻本是同命之鳥,關系最為親蜜,彼此要互相幫助、鼓勵,同甘共苦,永不異心。

  此外,女子更應該具備五種美德:

  負責傢務:把傢務處理得有條不紊,讓丈夫無後顧之憂,安心發展事業,兒女回傢有傢庭的溫暖,受到充分的保護。現在有許多的女性出外謀職,職業婦女固然也可增加社會的工作人口、人力資源,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當,而產生鑰匙兒童、問題少年的種種煩惱,不可不重視。有些女人既出外工作分擔傢計,並且成天心攀外緣,

  不務傢事,徒然形成許多的傢庭糾紛,更不可不慎。

  忍耐委屈:傢傢有本難念的經,一個傢庭的物質生活,開門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處,侍奉翁姑等問題,也疏忽不得;縱然是小傢庭,子女的教育也是頭痛的課題,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無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藥材裡的甘草,把 苦澀的生活調味起來,化沖突磨擦為平和安詳。

  守貞重節: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條不邪婬戒,意思就是除瞭正當的夫妻關系外,不做出踰越禮教的行為。女子應該嚴遵此戒,守貞重節,從一而終,不做出敗壞婦德的事情,擴而大之,男人也應該謹行這條戒律,那麼社會就沒有不幸的婚姻悲劇瞭。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應該和丈夫相敬如賓,尊重丈夫的人格,讓丈夫在人前很風光很體面,受到人人的愛敬,妻子無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時看到一些強悍的婦女,在眾人面前對丈夫毫不留顏面,做河東獅吼,不但丈夫臉上無光,自己也招人嗤議。和睦親友:一個女子不僅要敬愛丈夫、孝順公婆,進而要敦親睦鄰,和親朋好友結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丈夫及傢庭鋪下成功立業的好因好緣,畢竟婚姻不僅僅是兩人之間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業的賢內助。

  社會上,做丈夫的有三等:

  上等的丈夫:一回到傢裡就幫忙太太拿碗筷子,料理傢務。

  中等的丈夫:回傢就喝茶看報紙,口中不停地贊美太太。

  下等的丈夫:回傢不僅不幫忙傢事,還一直嫌太太做的菜不好吃。

  就請客來說,太太也分三等:

  上等的太太:飯菜上桌,她也坐下來跟大傢一起吃。

  中等的太太:客人已經坐下來,她還有一個湯或一道菜仍未煮好,請客人自行先用。

  下等的太太:客人一直喊請,太太還是在廚房不出來。

  夫妻,就像共命鳥,應該要相親相愛相扶助,不要互相勾心鬥角,彼此心中痛苦。愛,才能贏得愛;恨,隻能增加恨,佛教的因果關系就是如此。《六祖壇經》上說:"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就是告訴我們:要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愛美滿,也必須相惜相讓,行善培福。

  師生之間

  為人學生或弟子者應以五事恭敬供養:

  善恭順:為人學生弟子者,應恭敬順從於師,能起順,方能受教。

  善承事:以財力或以勞力供事於師,即所謂"有事弟子服其勞"。

  速起:見師應速起,以示尊重。

  所作善業:能依師之所教而實行之。

  奉敬師:若師有教命,敬奉無違。

  老師對待學生,也有下列五種方法:

  順法調禦,以愛教導:我們要教導學生,要依著法,不可以曲解理。調禦就是要好好的調教他、駕禦他,主要的是以愛來教導。

  在佛教裡,一進山門就是彌勒菩薩笑嘻嘻的,以愛來攝受你,歡迎你,如果以愛而仍不受教,才有後面的韋馱天將用力折服你。一個老師必須以鼓勵代替責備,以關懷代替苛責,所以愛的教導很重要。

  誨其未聞,增廣見識:教導學生,主要是讓他化不知為能知,化未聞為有聞,教誨他不懂、不明白的,增加他的見識。

  隨其所聞,令解善義:讓他學習主動發問,而不一定要用填鴨式的教育,應啟發他學習,讓他發問。所有的佛經都是弟子來問,佛陀來回答。比方《金剛經》,如何善護念諸菩薩?如何善付囑諸菩薩?就是有人問,佛陀才來解答。

  示其善友,樂於交遊:對於年輕的子女、學生,我們要替他選擇好的朋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教他親近善友,做個好人。

  盡己所知,教授不舍:就是盡自己所知傾囊相授,不要像過去所謂的秘笈,樣樣保留一點,不能傳盡所有的道。這是個進步的時代,應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親友之間

  每一個人都有親人,都有朋友,善待親友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善待親友有五種方法:

  若有佈施先給親友:親友如果有欠缺,我們先要想到他的困難,給他一些救濟,給他一些幫助,給親人、朋友多一點歡喜。

  溫和愛語恭敬禮遇:給親友錢財,有時還不如對他溫和愛語,就是說一點尊重他的話、看得起他的話。對人一恭敬,金錢也好,東西也好,他同樣是獲得,但是意義就不一樣瞭,所以你要以禮來待他。

  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麼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親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虧就由他,這樣是交不到好朋友,也不會有好親戚來往的。

  困難之事助他解決:人在世間上,都會有困難。別人在困難的時候,你幫他解決;你有困難的時候,他就幫你解決。所以親戚朋友互相幫助很要緊。

  誠實相待不可欺騙:無論朋友,無論親戚,大傢來往最要緊的就是要誠實。你常常說謊,妄語騙他,你們的友誼,便不會很長久;不欺騙,對人誠實,做人是好人,做生意也有信用,所謂"人無信不立",你就會得到很多的善友。

  主從之間

  現今社會普遍存在著勞資問題,在佛教經典《善生經》中,佛陀早已教導資方如何對待員工的方法:

  每呼使役,莫令過分:我們對待員工不可以讓他過分辛苦,過分勞累。比方說每天工作不超過八小時,每個禮拜有一天或一天半休假,不可以過分勞累。

  飲食以時,彼饑如己:員工的飲食要關懷,該何時吃飯就應讓他吃飽。有打嘴、罵嘴,沒有餓嘴,不能讓員工挨餓。他的生活待遇也該關懷,如果待遇不夠,應該提高待遇,讓他能夠生活安穩,有心情工作,要有人饑己饑的胸襟。

  勞動定時,有暇令息:上下班時間要固定,不能常變動;有閑暇假日,也不能老是藉故要員工加班,應該讓他有一個適當的傢庭生活,適當的個人休閑活動。

  病時與藥,速令康復:假如說員工有瞭疾病,要給予就醫,你要幫助他,使他康復,甚至維護他的傢人健康,使他無所牽掛,安心為你服務,為你工作。

  多餘財物,常應賜予:所賺的錢要能均分給員工,那麼員工就會忠心的幫你賺錢。你不分給他,沒有獎勵,員工日久提不起勁,你也賺不瞭更多的錢。

  在佛教裡,佛陀慈悲,他早就註意對待員工問題,他的主張與現代的勞基法非常合。

  身為一個部屬,如何與主管相處呢?

  早起作事,勤勞為本:俗話說:"黃金隨潮水流來,你也要提早把它撈起來。

  "人唯有在工作裡,生命才有辦法安住。我們必須要自己從勤勞奮鬥中去創光明,讓我們的生命能做最有意義的發揮,讓我們的生命能有最充實的內容。

  為事周密,絕不敷衍:我們做事應該訂出一套嚴密的計劃,並且要以踏踏實實,穩紮穩打的態度去充實自己,身體力行,實際去工作,一切遠大美麗的理想才能實現。如果不落實,就好比沒有地基的大樓一樣,一切空幻,什麼也不能成為事實。

  不與不取,忠實事主:部屬要得到主管的欣賞,莫如忠心耿耿瞭。自古以來,忠義是吾人傳統的美德。

  工作熱心,次第完成:部屬對工作要有勤勞作務的態度,要有責任感,要把工作看成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稱揚主名,說其善事:部屬不可在背後批評議論主管,應該稱揚主管的種種功德。

  受責不怒顏:受責備的時候不要生氣,即使生氣也不要展現在面孔上,否則彼此日後再見面會很尷尬。

  工作不拖延:工作的時候不要拖延,爭取時間,積極工作,爭取自己更多學習的機會。

  聽命不違逆:應該聽命的時候,不要違逆;主管有所指示,不要違逆。全力以赴,盡其在我。

  報告不隱瞞:機關裡、公司裡有什麼事情都要向上級報告,不要隱瞞,才能上呈下達,容易完成任務。

  隨眾不特權:隨著大傢工作,不要弄權舞弊,不要享有特權,才不易受人妒嫉、猜疑與排斥。

  敬業不偷懶:對於工作、事業,要有一種兢兢業業的精神,用恭敬的心努力去爭取成績,不要偷懶。

  私情不盡利:不要循私、拉關系,不要所作所為全是投機取巧。生命上不求有利於我,但求心安與有義於我。

  積極不頹唐:要有積極的精神,不懈怠、不因循、不敷衍。

  慈悲不孤僻:和主管相處,要用一種尊敬、愛敬的心,不要古怪,常常鬧情緒、孤僻,這是沒有人緣的。

  活躍不呆板:做什麼事要活潑一點、靈巧一些,不要呆板。

  進步不落伍:一切都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觀念,不要落伍,才能跟隨潮流、時代,不被自然淘汰。

  圓融不極端:凡事要圓融,不要走極端。圓融的人事相處,圓融的辦事技巧,圓融的主客關系,有圓才能成事,極端作事容易害己害人。

  僧信之間

  檀那當以五事尊敬供養出傢人:

  不禁制門:古印度沙門梵志以乞為生,檀那見來行乞時,不禁其入門也,意指不應吝惜佈施供養。

  贊善:以善言而贊許稱揚之,使其心生歡喜,增益道行,此屬語業供養。

  施設凈美豐饒飲食:敷設床侍、飲食等,這是對身形上的供養。

  奉施飲食須凈美豐饒,不應以粗惡飲食佈施供養,意指當存恭敬心。

  擁護如法:能認識佛法,能分別善惡邪正,是真有德者,當如法供養而擁護之。

  出傢人則應以法施報答,如講經弘法等。有偈雲:"利益報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

  教信:教其正信三寶;行信: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使其對三寶明記不忘,善念增長。

  教禁戒: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薩大戒。

  教博聞:教授使之依佛教法,博聞經典,明瞭正法。

  教施:教其行善獲福。

  教慧:為講種種教義,令生智慧,隻知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無用的,須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實行。

  四、養生之道

  世間上最寶貴的不是金錢、名利,也不是權勢、地位,世間上最寶貴的是健康,有瞭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

  因此,一個人盡管事業有成,傢財萬貫,僮仆成群,大廈千間,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不是我的,因此,平時應該註重養生之道。

  以下提供八點養生之道,以供參考:

  正當的飲食:佛經說:"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藥,趣令其愈,不得貪著。"飲食譬如吃藥,是吸取其中的養份,以養護身體。所以在飲食上要註意:多菜少肉、多淡少鹽、多果少糖、多嚼少食,並且要定時定量,使內臟清爽,這是養生第一訣。

  正當的情愛:佛教不提倡私情亂愛,但鼓勵法愛與道情。我們要有奉獻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樂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樂的、般若的感情。

  正當的工作:正當的工作,是積極性的,利益社會大眾的,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為把工作當成賺錢途徑、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難免厭倦。如果在工作裡蘊含瞭慈悲喜舍,供養瞭佛心法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把工作當成法佈施,工作就很快樂瞭。

  正當的生活:對於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當當的過日子。佛教講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處。

  正當的行為:行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沒有煩惱憂愁,這是養生的正途。正當的語言:佛經說:"行怨得怨,罵人得罵。"又說:"禍從口出,千殃萬罪,還自纏繞。"言語不正當,就像汽車輪胎沒有定位好,任何平穩的路上都會顛簸,徒然增加生活裡的怨尤。口齒清凈,不說麤言惡語,才能修身。

  正當的做人:人身,不過是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終將壞滅,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貪五欲六塵,不著五蘊三界,有正當的人生觀。

  正當的處世:俗語說:"處世無奇但率真。"這個"率真"就是佛教裡面的"心凈則國土凈"。我們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養生,那麼,處世自然圓融無礙, 所謂"浮雲任來去,明月在天心",這就是解脫自在的境界瞭。

  身體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緊,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其實,佛教也有很好的保健原則,隻要人人有"精神保健",一定能健康幸福直到老。

  心寬自在:如彌勒菩薩大肚能容的氣量,凡事不斤斤計較,即能自在無礙。

  放下安然:不比較、不計較,提得起,放得下,即能心中舒暢,百病全消。

  禪定修行:禪定攝心,精進修行,心清氣爽,則事事順暢,百無牽掛。

  行香禮拜:修持不懈,禮拜不斷,則罪滅河沙,福增無量。

  數息止觀:精神集中,意念專註,則身心收攝,開發智慧。

  喜悅進取:發心發願,身體力行,則能法喜充滿,身心無恙。

  這些精神保健原則,可以下面的詩偈總結:

  一要心不貪念不討巧 二要意不顛倒自知曉 三要慈悲和藹不減少

  四要安然自在不爭吵 五要數息觀心真正好 六要寬宏大量是個寶

  七要放下名利不煩惱 八要心生歡喜不覺老 九要禪悅法喜不可少

  十要去欲無私不計較

  希望佛教徒都能重視身體和精神的保健。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能多為佛教貢獻心力,是個人之福,也是佛教的力量。

  健康之道:

  笑能卻病,樂以忘憂,知足知止,不忮不求。

  欲勿過奢,適可而止,精神欲望,亦復如此。

  一日三分,八時工作,八時睡眠,八時康樂。

  從事工作,切忌緊張,忘卻年紀,老也何妨。

  營養適度,無過不及,清菜豆腐,最為合適。

  食勿求飽,飲勿過量,暴飲暴食,有損健康。

  水果佐餐,多飲開水,沐浴運動,汗出斯止。

  倦來即睡,無妨打盹,袪除雜念,閉目養神。

  運動健身,切忌間斷,晨興睡前,至少兩遍。

  空氣陽光,固當接近,山水名勝,亦宜訪問。

  環境整潔,身心俱舒,常灑藥劑,勤加掃除。

  服務助人,快樂之本,孜孜為善,造福人群。

  五、養老之道

  "老人"是智慧的表征,老人在現代傢庭裡,與年輕人有代溝,觀念也不會一樣,老人嫌年輕人沒有禮貌,年輕人嫌老人意見多,彼此不滿,彼此嫌棄,怎會沒有代溝?最好方法是分開住。

  有很多傢庭,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時,並不知道要孝順,但離開分別住,反而會懂得孝順。

  人年紀大瞭,健康要註意。"動"是表示健康,所以生活中要讓自己忙起來,動起來很重要。平常房間內一些簡單的傢務,像掃地、抹桌子、倒茶要自己"動"手去做,不要老是等別人來服務,從動中讓自己活躍起來。

  由於小傢庭越來越多,傢庭養老的功能亦漸漸弱化。居住在都市中的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呢?我認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顧",其次才是"經濟幫助"。

  在這裡,首先讓我們來談談老年人之"最",藉此引領我們進入老年人的心靈生活,進而瞭解老人的切實需要:

  老年人最寶貴的||健康。

  老年人最希望的||傢庭團聚。

  老年人最歡喜的||含飴弄孫。

  老年人最安全的||有退休金保障。

  老年人最顧忌的||談死。

  老年人最恐懼的||死亡。

  老年人最難受的||老病。

  老年人最愛講的話||回憶當年。

  老年人最喜歡的天氣||冬暖夏涼。

  老年人最喜歡的文字||報紙。

  老年人最愛吃的食物||稀飯牛奶。

  讓我們來看看各種老年人的生活,問問自己到底要做那一種的老人?

  老年人的生命||危脆不安。

  老年人的日子||坐在街頭看鴿子覓食。

  老年人的飲食||等待救濟金。

  老年人的夜晚||睡不安眠。

  老年人的怨嘆||兒女不孝順。

  老年人的苦惱||煮飯給兒女吃。

  老年人的辛勞||帶兩代。

  老年人的不幸||臥床不起。

  老年人的哀痛||白發送黑發。

  老年人的悲哀||想到死後沒人為他送葬。

  老年人的憂慮||不知道棺木在那裡。

  愚癡的老人

  愚癡的老人||有錢不用。

  愚癡的老人||有事放不下。

  愚癡的老人||不懂得交棒,更不願交棒。

  愚癡的老人||挑肥揀瘦,食不甘味。

  愚癡的老人||嘮叨不休。

  最幸福的是灑脫的老人

  灑脫的老人||不一定要有老伴,有書為伴。

  灑脫的老人||不一定兒女照顧,自己去普愛天下的兒女。

  灑脫的老人||不壓迫子女,不執著子女;子女有所問,樂於開導指引,但子女怎樣做,不過問。

  灑脫的老人||一杯茶,一份報紙。

  灑脫的老人||每星期都有三五老友聚會談天。

  灑脫的老人||酸甜苦辣,皆能品嚐。

  灑脫的老人||南米北飯,皆能當飽。

  灑脫的老人||蒔花除草,逍遙自在。

  灑脫的老人||死後的地早就買好瞭。

  灑脫的老人||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

  灑脫的老人||心中有佛。

  其實,老年人知識豐富,識多見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累積,考慮問題的角度較為全面,回首人類走向文明與進步的歷程,老年人的成就可見一般。

  如李時珍從六十歲開始,到七十四歲完成不朽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伽利略七十二歲時提出數學的無窮集合概念,七十四歲時完成"關於兩個世界體系的對話",為近代自然科學基礎的奠定作出巨大貢獻;托爾斯泰七十二歲時完成長達二十萬字的著名小說《復活》;馬寅初寫《新人口論》時已是七十六歲高齡老人;費裡希七十一歲時發現蜜蜂的舞蹈語言,獲得生物學、醫學諾貝爾獎。泰國一位僧王六十五歲開始學習英文單字,九十歲竟能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可見"老人最有智慧"這一句話一點也不錯。

  "老年"並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在人生的旅途中,從最初年少時期的學習、成長,到為事業與傢庭勤奮、奉獻的壯年時期;等到邁入老年退休,事業已告一段落,兒女也能獨立自主時,許多人此時頓感生命失去所依,漫無目標,而對老年生活產生恐懼、害怕。

  其實,老並不可怕,隻要自己懂得預作安排退休後的生活,老年生活也可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如何安排退休生活

  平時要如何修持身心?要做到:

  早起十念法,凡事無不辦。飲食有節量,茶果菜根香。萬事要放下,榮辱莫牽罣。飯後千步走,可活九十九。晚睡一柱香,心靜人自康。睡前寤瑜珈,光明在眼前。主人會搬傢,老死不可怕。真心要營養,要識無盡藏。

  老年生活較為安閑,應有固定的工作和定課,這些都應該在年輕時即預作安排;再者,退休後不要過度幹涉兒女的事情,如果有心願尚未達成,譬如進修讀書、出版自傳等,應該盡速設定目標去完成。因此,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呢?以下提出四等防老與四等養老的方法。

  四等防老方法

  經濟方面:多方開源節流,為自己儲備養老金。

  健康方面:不依恃年輕時的身強體壯,對於衛生保健之道多多註意和加強,比如常做運動,讓自己老而硬朗;生活作息有規律,註意營養的攝取等。

  信仰方面:擁有正信正見的信仰的人,不僅在心靈上有所歸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時還能廣結善緣,結識許多同道好友。尤其,有瞭宗教信仰,可以激發勇氣與力量去面對未來,可以使我們有寬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間的不平,進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

  興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閑活動及興趣的培養,比如親近山林、種樹、園藝等,都是正當的娛樂。或到寺院當義工,參加公益社團,拓展生活圈,讓自己的生命在大眾中成長。

  四等養老方法

  要修好緣來養老:人與人之間,是靠著緣份在維持關系,因此人際關系其實就是因緣法。俗語說:"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世間上最寶貴的就是廣結善緣。如何廣結好緣、善緣呢?平時對人說好話,贊美周遭的鄰居、朋友;或者做善事,熱心社會公益等,以歡喜的心培養好的人際關系,自然老來不必煩惱沒有朋 友,不必擔心被社會人群遺棄。

  要靠智慧來養老:老年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得到的學識與經驗,這是年輕人所不及的,老來如能摒除外緣,多寫幾部好書,把自己的人生閱歷、學識經驗,乃至技能訣竅等傳授給後學,甚至告訴後輩怎樣做好人,如何做好事,以豐富的做人處事經驗點化人心,自然能贏得大眾的肯定,何愁老來沒用呢!

  積聚金錢來養老:年輕時辛苦所賺取的錢財,除日常生活必要的開銷以外,不浪費,不奢華,過著簡單的生活,將手邊的金錢做最有價值的運用,從行善中也可以增添生命的意義。

  依靠子孫來養老:"養兒防老",這是中國人普遍存在的傳統觀念,父母年輕時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總希望兒女長大成人時,能回饋孝養,使父母衣食無愁,甚至能光大門楣。但是未必子女個個皆能孝養雙親,承歡膝下,所以,靠子孫養老是第四等的養老。

  如何面對老病?

  人不一定老瞭才會生病,年輕人也不一定沒病,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隻是老年人生理機能多已退化,因此生病的機率自然比年輕時來的大。老年人生病時應該如何面對呢?

  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每個人對苦的感受力不一樣,有的人心力較弱,輕輕打他一下,便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強,即使刺骨出髓,眉頭都不皺一下,越是怕痛,就會越感到難受。因此,有病沒關系,生理上有病時,心理上要健康,能夠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就不會被生理上的病拖垮瞭。

  從物理治療做到心理治療:老年人生病瞭,喜歡看醫生,其實大部分醫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隻給他們吃一些安慰性的藥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看醫生,找自己不是更好嗎?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當感覺身體上有一點不舒服,要訓練自己堅強起來,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處之,能夠這樣,病就已經好一半瞭。

  從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傢人所穿的僧鞋,鞋面上都有六個洞,意思是要我們低下頭來,要"看得破",不必太執著。一個人能夠放得下,尤其面對疾病能夠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對付疾病。

  像美國的海倫凱勒,她是又啞、又聾、又瞎的殘廢,可以說是一個十不全,但是她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之一。所以說,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

  人老不要緊,心理要永遠的健康,永遠的不老才行。

  病中如何用功?

  蓮池大師說:"病者,眾生之良藥也。"病,最容易使人體驗無常,淡泊名利,精進修行,因此有人說,醫院是個最好修行的地方。病中應該如何用功呢?

  對人生保持樂觀的態度,凡事往好處想。

  對佛菩薩有信心,將生死交給佛菩薩,佛法中常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堅持正念,時時念佛,念佛不僅可忘記病痛,更可累積功德資糧。

  心存慚愧、懺悔、感恩。

  勤於禮佛,經雲:"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佛不僅是一項很好的運動,更可消除種種業障。

  六、修行之道

  佛教與一般哲學不同,佛教不隻講知識、講理論、講道德,佛教最主要的是重視實踐,重視修行。

  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對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因此,修行並非閉門自修,隻求自瞭;修行應該親近寺院道場,參訪善知識以求法要,同時還要發心護法,並且弘法,這才是大乘菩薩修行之道。

  如何求法

  在《華嚴經》最末一品的︿入法界品﹀中,敘述善財童子一心勤求佛法,遍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的艱辛過程,為今日佛子樹立瞭求法的典范。因此,如何求法?

  當地道場有講經說法,應該前往聽經聞法,有法會共修,應該時常參加。

  效法普賢十大願:請佛住世、請轉*輪、常隨佛學等。

  親近具正見、樂說、隨緣、能觀機逗教、不自贊毀他的善知識為師。又,求法應該有求法的認識與態度。

  求法的認識

  我們求法的精神||八千裡路雲和月

  我們求法的任務||萬方多難此登臨

  我們求法的願心||春蠶到死絲方盡

  我們求法的功用||萬裡無雲萬裡天

  我們求法的耐心||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們求法的悲心||一夜鄉心五處同

  我們求法的方法||心有靈犀一點通

  我們求法的目標||留取丹心照汗青

  求法的態度

  要坦誠大方 要感恩說好

  要虛心下問 要改過遷善

  要變化氣質 要勤儉忍耐

  要虔誠禮誦 要勇猛正見

  要求真務實 要慈心悲願

  如何護法

  "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這是護法的首要觀念。《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由此可知法的重要性,護持正法,讓正法常住世間,導正人心,是佛弟子的當然責任。如何護法?有六點觀念必須具備:

  護教重於護寺:當今佛教信徒,隻知道護持某位法師、某個寺院,不知道護持整個教團,形成佛教徒之間缺乏凝聚力,如同一盤散沙。這是佛教長久以來的弊病,因為大傢總是自立門戶,對於佛教沒有任何的關懷。所以,要如何護法?應先認識佛教比寺院重要。

  護佛重於護神:在臺灣的宗教,有一種普遍的現象,那就是神廟的權威比寺院強大,護神的人多,護佛的人少。原因無他,因為信神是有求,容易滿足世俗人的欲望;而佛教卻叫人要佈施行慈,要犧牲自己,成就大眾,要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悲心,佛教的道理曲高和寡,一般人根基太淺薄,隻能接受神廟有求的廉價宗教,而不懂得佛法才是我們安住身心的不二法門,所以今日正信佛教徒,應該要有"護佛重於護神"的認識。

  護法重於護人:今日佛教,護法的人少,護師的人多;護佛的人少,護神的人多;護教的人少,護人的人多;護道的人少,護情的人多。現在的佛教,到處以人為中心,不以法為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傢的註意;師父需要的,信徒們爭相護持。對於佛教,這是相當嚴重的現象。佛教的四依,所謂"依法不依人",人有去來,法是恒常永住的,所以"護法重於護人",這一點觀念必須建立。

  護眾重於護私:佛教是一個重視大眾的宗教,佛陀常說"我是眾中的一個",又說"大眾所在,才是佛陀慧命之所在"。沒有大眾,就沒有佛國。經中也告訴我們:"要成佛道,先結人緣。"這說明瞭佛教重視大眾的福利,不重視大眾,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瞭。

  護道重於護情:一般佛教徒有一種心理,這位師父對我很客氣,特別招呼我,我就護持他;那位師父雖然很有修行,但是與我毫不相幹,我就不護持他。做為一個正信、正見的佛教徒,應該護持真正有道者才是最重要,因為進入佛門,是為瞭追求真理,聽聞佛法,進趣大道,不可以感情用事,因此,應該護道重於護情。

  護小重於護老:一般佛教徒另一個共同的心態是,出傢人年紀愈大,才有修行,才是高僧,才值得敬重;對於剛出傢的小沙彌,往往瞧不起。其實佛經講"四小不可輕",沙彌雖小,隻要假以時日,就是住持正法的大法王。因此,高僧大德固然要敬重,小小沙彌也應護持,因為小,才有未來性。

  如何弘法

  弘法利生,是在做救世濟民的偉大事業。學佛者應該具有弘揚佛法滿天下,普度眾生滿人間的慈悲心腸,要把自己對佛法的修證、體驗,分享別人。

  弘法的方式及內容很多,略述如下:

  發心考取檀講師,講經說法。

  邀請法師舉辦佛學講座。

  邀請法師傢庭普照,藉機引渡親友學佛。

  護持佛教各項弘法事業,例如助印佛書、捐助獎助學金等。

  舉辦各種弘法活動,例如:梵唄音樂會、佛教歌唱比賽、講演比賽、讀書會、素齋談禪等。

  身教重於言教,本身具足正知正見,言行舉止充份流露出佛弟子應有的風范,例如,待人慈悲柔和、尊重包容、主動親切,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好感,進而引發信心學佛,這就是最好的弘法方式。

  七、設置佛堂

  身為佛弟子,平時除瞭常到寺院禮佛、聽經聞法及參與法會共修以外,如果因緣具足,亦可在傢中設置佛堂。

  傢庭佛堂的重要與功用

  設置傢庭佛堂不但方便自課修持,而且具有如下幾點殊勝的意義與功用:

  具有安定人心之效:在傢中設置佛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有瞭信仰的皈依處,也說明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與尊重。而且傢中有佛堂,正如同佛菩薩常隨我們左右,給予加被,給予我們依怙,能產生安定力和安全感。

  具有弘法度眾之用:傢中有瞭佛堂,這是非常榮耀的事,若遇到親朋好友來訪時,可以引領參觀佛堂。若有信仰者,可以請他們上香禮拜,彼此在佛法上有思想的交流;若是尚未起信者,可藉此機緣詳細解說佛前的莊嚴及法物的名稱和用途,並稱贊諸佛菩薩的功德、佛陀的偉大及信佛的好處等,使其對佛教有初步的認識,留下美好印象,待因緣成熟時,自能得度。

  提供課誦自修之所:佛堂可以提供我們早晚課誦、禮拜、禪修、研讀經書等修持的功能,藉由在佛堂的修持,可以去除煩惱,改變氣質,增長福慧,凈化身心。

  令不忘失修行之心:佛弟子若因忙於事業或因住傢遠離寺院等因素,無法常到寺院共修,則可能會漸漸與三寶疏遠而忘失菩提心,正如人言:"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如果傢中有瞭佛堂,則時時刻刻與佛同住,提醒我們不忘初心,精進不懈。

  如何佈置傢庭佛堂

  傢庭佛堂的佈置以簡單、莊嚴為原則。如何佈置?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參考:

  佛像:供奉於佛堂的中央,大小應與佛堂配合。如:

  釋迦牟尼佛

  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

  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觀世音菩薩

  地藏王菩薩

  阿彌陀佛

  供奉佛菩薩聖像宜簡單莊嚴,不論是坐像、立像、臥像,皆可擇一供奉,切忌紛然雜供,有失莊嚴。

  供器:供桌上可擺設花瓶、燭臺、燈臺,宜左右對稱;香爐放中間,早晚上香;凈水杯一個或三個,早晨供奉茶水。

  法器:可準備木魚、大磬(或引磬),敲打時切莫擾亂他人。

  經書:課誦本可整齊放置佛前,保持佛堂的潔凈莊嚴,亦可收藏,課誦時再請出。假若佛堂有空間,最好能設一個經櫥,凡佛經、佛書、佛教雜志等,都可陳設其中,供人閱讀。

  此外,供桌前面圍上桌圍,掛上莊嚴佈,供桌兩旁亦可掛幢幡,佛前可置拜墊,以利禮拜或課誦用。

  佛堂對聯(參考用)

  橫批:萬德莊嚴 橫批:蓮池海會

  右:行持要向歲寒操 右:人天缺陷不念彌陀更念誰

  左:修養須從塵事煉左:吾佛慈悲廣度眾生當度我

  橫批:智慧如海 橫批:佛光普照

  右:蓮花座下禮能仁 右: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左:貝葉行間修福慧左: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橫批:佛光普照

  右:凈土蓮花已待君

  左:傢庭親屬皆歸佛

  1設置佛堂註意事項

  傢中欲設置佛堂或已經設立佛堂,應註意下列事項:

  設立佛堂時,隻要選擇一間清潔幹凈、光線充足、安靜不吵鬧之處即可,不一定講求富麗堂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虔誠、恭敬的心。

  如與傢人或同事、同學等共住一處時,應征得大傢同意,始可設置佛堂;若他人不同意時,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於課誦時請出,課誦後再收藏,不宜勉強設立佛堂,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擾。

  設立佛堂不須特別選擇吉日吉時,也不必看地理方位,隻要心存誠敬,則"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供奉佛菩薩聖像可用紙繪、木刻、銅鑄等,隻要大小式樣莊嚴,令人心生恭敬即可。

  有佛桌者,可擺設法器、花瓶、燭臺(或電燈燈臺)、香爐、凈水杯、供果盤等,物品可增可減,隻要對稱、莊嚴即可。

  佛像左邊或右邊均可供奉祖先牌位。

  傢中有人往生,佛像無須遮蔽。

  佛堂不可借作扶乩問卜之用。

  傢庭佛堂的禮儀

  傢中既已設立佛堂,應視同在寺院的殿堂,應遵守佛堂的禮儀:

  佛堂中的一切物品,包括佛像、法物、拜椅、經書、花香燭果等供品,皆應整齊有序。

  供花不一定要日日更換。凡遇佛菩薩的紀念日時,得準備供飯素菜供養。

  最好每天有定時的早晚課誦,至少早晚也須燒香(早上可上供水),日日不輟,持之以恒。

  佛堂、供桌、香爐、燭臺,應常常清理打掃,以保持佛堂的清凈莊嚴。

  清理佛堂、佛桌時,應有專用的佈、水桶等,不可與他處共用清掃用具。

  佛堂乃清凈莊嚴之處,為禮拜、課誦、禪修、研讀經書之修持用,不宜於中嬉鬧談笑、宴客飲食等,以免有失對佛菩薩的恭敬。

  外出前、回傢時,應到佛前禮拜,如同向傢中父母長輩稟告、請安,以示對佛菩薩的感謝、恭敬、系念之心。

  佛堂內應保持光線明亮。外出前,應將油燈、香燭之火熄滅,以保安全。

  法器乃龍天耳目,課誦時欲司犍槌,亦當如法,聲音宜小,以免幹擾左鄰右舍或傢人,引起他人反感。

  八、居傢圖書館

  佛弟子平時應該經常閱讀佛書經典,藉著文字般若,以開發自己的般若自性。因此,佛化傢庭應該設立居傢圖書館,以供傢人閱讀,培養傢人讀書閱經的好習慣。以下提供各種書籍供大傢參考:

  1圖書目錄

  八大人覺經(安世高) 四十二章經(迦葉摩騰、竺法蘭)

  佛遺教經(鳩摩羅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般若)

  六度集經(康僧會) 百喻經(求那毘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

  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 維摩詰所說經(鳩摩羅什)

  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叉難陀) 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八大人覺經講話(星雲)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話(法舫)

  金剛經講話(竺摩) 金剛經講義(倓虛)

  金剛經新疏(諦閑)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演培)

  金剛經講義(江味農) 心經講義(倓虛)

  般若心經講要(竺摩) 心經講義(南亭)

  心經疏義(倓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斌宗)

  般若經講記(印順) 般若心經思想史(東初)

  法華經教釋(太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星雲)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演培) 維摩經講話(竺摩)

  維摩詰經講義(月霞) 維摩詰所說經講記上、下(演培)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慈舟) 普賢十大願講話(竺摩)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演培) 仁王護國經解(南亭)

  阿彌陀經疏鈔(蓮池) 彌陀義疏擷錄(弘一)

  阿彌陀經講要(竺摩)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斌宗)

  藥師經講記(印順) 勝鬘經講記(印順)

  地藏本願經講要(大醒) 寶積經講記(印順)

  妙慧童女經講話(南亭) 大寶積妙慧童女經講記(演培)

  優婆塞戒經講錄(太虛) 華嚴經講話(鎌田茂雄著 慈怡譯)

  圓覺經講義(諦閑) 圓覺經自課(唐一玄)

  十善業道經講話(南亭) 佛說孛經抄講話(南亭)

  十二門論講話(慈航) 六祖壇經註釋(唐一玄)

  大乘起信論新釋(豐子愷) 大乘起信論述記(慈舟)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 中觀論頌講記(印順)

  唯識二十頌講記(演培) 八識規矩頌講記(演培)

  唯識三頌講記(方倫) 大乘起信論講記(方倫)

  禪話凈話(方倫)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話(南亭)

  釋教三字經講話(南亭) 教觀綱宗講記(諦閑)

  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 現觀莊嚴論略釋(法尊)

  華嚴經感應略記(蓮池) 金剛經靈異(張少齊)

  佛光山靈異錄(佛光山) 佛門異記|(煮雲)

  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道安) 中國大藏經雕刻史話(道安)

  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佛教史年表(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釋迦牟尼佛傳(星雲) 十大弟子傳(星雲)

  緇門崇行錄(蓮池) 玉琳國師(星雲)

  歷代高僧故事(彭楚珩) 玄奘大師傳(圓香)

  鳩摩羅什大師傳(宣建人) 法顯大師傳(陳白夜)

  惠能大師傳(陳南燕) 蓮池大師傳(項冰如)

  鑒真大師傳(傅傑) 寒山大師傳(薛傢柱)

  佛圖澄大師傳(葉斌) 智者大師傳(王仲堯)

  憨山大師傳(項東) 慧遠大師傳(傳紹良)

  善導大師傳(李利安) 臨濟大師傳(吳言生)

  法藏大師傳(王仲堯) 紫柏大師傳(張國紅)

  道安大師傳(龔雋) 義凈大師傳(王亞榮)

  真諦大師傳(李利安) 寄禪大師傳(周維強)

  僧肇大師傳(張強) 懷海大師傳(華鳳蘭)

  曼殊大師傳(陳星) 金山活佛(煮雲)

  皇帝與和尚(煮雲) 宗喀巴大師傳(法尊)

  傳燈(符芝瑛) 薪火(符芝瑛)

  人間情味|豐子愷傳(陳星) 紫柏尊者全集

  蕅益大師全集 蓮池大師全集

  憨山老人夢遊集 太虛大師全集

  慈航法師全集 諦觀全集(演培)

  楊仁山居士遺著 續明法師遺集

  來果禪師語錄 來果禪師自行錄

  影塵回憶錄(倓虛) 虛雲和尚年譜

  太虛大師年譜(印順) 虛雲和尚法匯

  星雲日記(星雲) 佛法概論(印順)

  佛教叢書(星雲) 性空學探源(印順)

  唯識學探源(印順) 佛學概論(蔣維喬)

  相宗十講(慈航)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呂澄)

  佛學研究十八篇(梁啟超) 佛教研究法(呂澄)

  佛學今詮(張澄基) 成佛之道(印順)

  學佛通論(續明) 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印順) 中國佛教通史(鎌田茂雄)

  中觀史論及其哲學(道安) 中日佛教交通史(東初)

  中國佛教發展史(中村元) 中國佛教近代史(東初)

  中印佛教交通史(東初) 凈土與禪(印順)

  中國禪宗史(印順) 星雲禪話(星雲)

  佛在人間(印順) 西藏佛教史(法尊)

  禪學的黃金時代(吳經熊著 吳怡譯) 寒山詩

  西藏與西藏佛教(法尊) 竹窗隨筆(蓮池)

  禪關策進(蓮池) 瞭凡四訓(袁瞭凡)

  凈土十要(蕅益)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法舫)

  印光法師文鈔(印光) 佛教佈教法(聖印)

  八指頭陀詩集(寄禪) 菜根譚講話(聖印)

  華嚴聯集(弘一) 正信的佛教(聖嚴)

  佛教與人生(竺摩) 佛法是救世之光(印順)

  等不等觀雜錄(楊仁山) 戴季陶先生佛學論集

  青年的佛教(印順) 佛光世界(星雲)

  什麼是佛法(張澄基) 星雲法語(星雲)

  星雲說偈(星雲) 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尢智表)

  佛法與科學(王小徐) 佛法與科學之比較闡釋(李一光)

  佛法在原子時代(羅無虛) 向受過教育的人介紹佛教(李恒鉞)

  佛教科學觀(尢智表)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林世敏)

  海天遊蹤(星雲) 無聲息的歌唱(星雲)

  覺世論叢(星雲) 心甘情願(星雲)

  皆大歡喜(星雲) 老二哲學(星雲)

  我看美國人(慈容) 清涼歌集(弘一)

  豐子愷的藝術世界(陳星) 護生畫集(豐子愷)

  法相(慈莊) 萬壽日記(慈怡)

  佛教故事大全(慈莊等) 佛教童話集(張慈蓮)

  敬告佛子書(慈嘉) 百喻經圖畫說(佛光出版社)

  童話漫畫叢書(佛光出版社) 覺世月刊

  普門雜志

  書籍保管註意事項:

  防潮方法

  密閉書櫃放幹燥劑(定期更換)。

  使用除濕機。

  開冷氣。

  由以下二者控制溫度及濕度。

  標準溫度 16度|20度

  標準濕度 45%|50%

  防蟲方法

  註重環境衛生,以杜絕蒼蠅、螞蟻、蟑螂、老鼠。

  控制溫、濕度||忽冷忽熱,對圖書危害很大;高溫、高濕易生蟲害。

  可用"昆蟲相調查板"調查是否有蟲害的發生。

  不同的蟲有不同的方法,可向廠商詳問內容。

  密閉書櫃安放樟腦油或樟腦丸。

  保護書籍方法

  書籍的擺放地點|最好是空氣流通,避免高溫、高濕、陽光直射。

  書籍的擺放方式|不宜太擁擠,不靠墻壁,能透風較好。

  大本圖書平放於架上。

  線裝書平放於架上,經濟許可可做函套保護。

  世間上再多、再大的問題,都是源於人為的因素。因此,如何突破困境,隻有靠人類的自我覺醒。世間上沒有不能解決的事,問題在於能不能得遇佛法,肯不肯依止佛法。

  上來所說,從傢庭教育、職業選擇、人際關系,到養生之道、養老之道、修行之道,可以說把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做瞭周全的規劃、安排,如果人人真能確實的以佛法為指南,不僅個人能擁有一個健全的佛化人生,必然也能營造美滿幸福的佛化傢庭,進而佛化社區、佛化社會,這就是人間凈土的實現。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