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學課本 2022-09-13

  六度

  菩薩修行法

  修習大乘的人,發瞭菩提心之後,除瞭自利外,還要實踐利他的誓願,所以菩薩的修行方法,和小乘的便有不同。

  六度、四攝都是大乘修學方法,其中六度著重自利,四攝偏於利他。假若自己未能解脫,又怎能去救度眾生呢?所以現在先說六度。

  佈施的含義

  佈施,就是把自己所擁有施與別人,可以對治內心的慳貪。因應眾生的需求,佈施可分三種﹕

  一、財施﹕就是任何屬於物質上的施與,例如錢財、食物、醫藥等等,它可以救濟別人的貧困和拔除別人的疾苦。

  二、法施﹕就是知識的傳授。在行為上、思想上指導別人;或向別人講解佛法,使人增加知識和充實他們的精神生活。

  三、無畏施﹕就是用種種方法去護衛眾生,免除他們的恐懼和不安。

  持戒的含義

  持戒,就是遵守戒律。我們以持戒來凈化自己的三業,可以對治毀犯。具體的戒很多,可以歸納為三類﹕

  一、攝律儀戒﹕是遠離一切殺、盜、淫、妄等罪,行使行為沒有過惡,給別人作一個好榜樣。

  二、攝善法戒﹕廣做一切善事,積集種種福德和智慧,希望將來證得佛果。

  三、饒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例如幫助別人,教化別人,救助有苦難的眾生。

  忍辱的含義

  忍辱,就是種種不如意的事,都能忍受,可以對治嗔恚。內容可分三種﹕

  一、耐怨害忍﹕即使受到別人威脅和傷害,仍然保持內心平和,不要想到報復,因為報復非但不能解除自己或別人的痛苦,反而會招致將來更大的苦報。我們甚至要憐憫對方,這樣才可以消除彼此的仇恨。

  二、安受苦忍﹕對衣、食、住、行等生活條件的不足,要求不順遂,都是過去的惡因積集而成的。堅持下去,就可以消除罪障;我們也正好藉此機會來磨煉自己,以期達到成佛的目的。

  三、諦察法忍﹕在修學過程中;遇到疑難或障礙,都不會就此放棄,並且更用心學習,增進自己的智慧,以期達到自利、利他目的。

  精進的含義

  精進,就是行上具備堅強的心志,不畏困難,勇往直前,可以對治懈怠。內容可分三種﹕

  一、披甲精進﹕我們對治自的煩惱和惡習,要無所畏懼,如同戰士披甲上陣一樣。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根深蒂固,一定要意志堅定,勇往直前,才可以徹底斷除。

  二、攝善法精進﹕ 在行善和修學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絕不氣餒,更要積極進取。

  三、饒益有情精進﹕對一切有益眾生的事,盡力去做,懷著信心和愉快的心情,絕不感到厭倦。

  禪定的含義

  禪定,就是使心意專註於所觀察的對象上。我們修習禪定,可以對治散亂。它的作用可分三種﹕

  一、安住靜慮﹕使心意集中在所觀察對象上,使自己的煩惱不生,身、心調暢安樂;又可以抵受種種誘惑,並能引發智慧,乃至成佛。

  二、引發靜慮﹕從禪定中引發佛說的種種功德

  三、辦事靜慮﹕用禪定的力量去加庇眾生,從事利益眾生的工作。

  般若的含義

  般若,意譯智慧。但般若和一般的智慧不同,它可以透徹地瞭解一切事物的性質和相狀,可以對治愚癡。以程度的深淺,可分為三種﹕

  一、聞所成慧﹕聽瞭佛法,或讀瞭佛經,認識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能夠減少思想和行為上的過錯。

  二、思所成慧﹕把聽聞、閱讀而得種真理加以思考,融會貫通之後,使「信」和「解」都能增長。

  三、修所成慧﹕在禪定中把聽聞、閱讀和思考得來的真理加以觀察和體驗,從而證得我空、法空、我法俱空的道理。

  以智慧為主

  在六度中,以般若為最重要,有瞭般若,其他五度的修行,才能達到圓滿的境界。

  六度具福慧

  我們要成佛,就必須修習六度,通過佈施、持戒和忍辱的修習,可以獲得福德;通過禪定和般若的修習,可獲得大智慧;精進則是獲得福、慧的必然條件。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