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僧團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學課本 2022-09-13

  原始的僧團

  佛陀的十大弟子

  佛陀的十大弟子,在僧團中發揮瞭很大的作用。他們重視修持,熱心弘法,各有不同的專長,現在分說如下:

  一、舍利弗尊者

  智慧第一

  舍利弗尊者是摩揭陀國人,父親提舍是婆羅門教有名的論師。

  舍利弗自幼聰敏過人,通解外道的一切經書。二十歲,出外尋師訪道,拜一個著名的外道為師,目犍連是他的好同學。

  兩人後來離開老師,自立門戶,招收瞭很多弟子。有一天,舍利弗聽到馬勝比丘講說緣起法的佛理,大為佩服。於是聯同目犍和弟子二百人,來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自此之後,僧團力量大大增強,而智慧過人的舍利弗深受佛陀器重。

  監建精舍

  舍利弗不僅精通各種宗教哲學,還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祇園精舍就是由他設計和監督下建成的。精舍規模宏大,是當時舍衛城著名的建築群。在施工期間,外道不斷破壞,舍利弗運用他的智慧,使他們紛紛皈依佛陀,為佛陀在舍衛城的教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團結僧眾

  舍利弗充當佛陀的侍者,長達二十年之久,由於他有過人的智慧,所以常常代佛陀說法,僧團碰到重大的難題,都是由他來解決,如佛陀晚年,有五百位意志不堅定的比丘,由於貪圖國王豐厚的供養及受人煽動而變節。舍利弗跑到他們那裡說:

  「你們出傢是為瞭接受別人的供養,還是為瞭修道呢﹖為瞭滿足物欲而背棄正道,難道不覺得可恥嗎?」在舍利弗嚴正的指責下,他們立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因而重新投進佛陀的懷抱去。

  舍利弗對維護僧團的統一和團結,實在功不可沒,因此獲得佛陀的贊揚和僧眾的尊敬。

  二、目犍連尊者

  神通第一

  佛陀的出傢弟子中有神通的很多,而目犍連被推為神通第一,是因為他在弘法時,屢顯神通的緣故。

  救度亡母

  他運用天眼,既看到「天人」享樂的情形,也看到眾鬼遭受惡報的現象。有一次,他運用神通力看到亡母墮在餓鬼道受苦,於是請求佛陀拯救。佛說他的母親生前造瞭太重的語業,指示他必須供養十方僧眾,使她藉此福德,超脫餓鬼道的痛苦。而為紀念目犍連救母這一天,亦相沿成為「盂蘭盆節」。

  為教捐軀

  目犍連一生努力地弘揚佛法,以致遭受外的嫉妒,而由於他前世以捕魚為生,殺生的惡業要瞭結。所以後來在一次弘法中,被外道殺害,成為佛教史上第一位殉道者。當尊者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阇世王曾經下令嚴懲兇手,也被尊者勸止,他明白到雖精於神通,也不可避免惡報 。可見任何人也不能逃避因果報應的。

  三、富樓那尊者

  說法第一

  富樓那出身富有,得父母疼愛。

  當他聽瞭佛陀的教法,便理解到世間的愛和金錢,都不是永恒的,終有別離失散的時候,於是毅然出傢追隨佛陀。

  他遇事冷靜,為人穩重,但對弘法卻十分熱心,講道時,議論滔滔,聽眾無不深受感動。

  熱心弘法

  有一天,富樓那在森林遇到幾位隱居的比丘,他恭敬地說:

  「你們高尚的人格,真是令人敬佩啊!但是你們為甚麼不遵照佛陀的囑咐,到社會裡去弘揚佛法呢?」

  「尊者!我們何嘗沒有這樣想呢?但是眾生又愚癡又固執,隻顧著享樂,對我們的好意根本不屑一顧,實在感到無能為力瞭!」

  富樓那知道他門一定是在弘法時受過挫折,因而心灰意冷,於是鼓勵他們說:

  「如果教化眾生是輕而易舉的事,那便毋需我們瞭。還是讓我們一同為這神聖的使命努力,不要辜負佛陀的厚望啊!」

  這兩位隱居者在尊者的鼓勵之下,再次建立起弘法利生的決心。

  其後,他到一個落後地區去弘法,那裡民風強悍,排外心重。可是富樓那毫不畏懼,先和土人一起生活,他懂得醫理,隻要聽到有人患病,便連忙趕去救治。他又教土人讀書識字,指導他們耕種和治傢的方法;到瞭晚上,才集合他們講解一些五戒、十善的道理。不久,便取得土人的信任,使他們都皈依瞭佛教。

  四、須菩提尊者

  解空第一

  須菩提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傢庭,父母對他十分愛護。他從小便樂善好施,也愛思索宇宙人生的問題。

  有一次,佛陀來到須菩提的故鄉弘法,他的父母跟隨鄉人都皈依瞭佛陀,並恭請佛陀到他的傢中來供養。須菩提亦藉此得聞佛陀的教法,深受感動,因而出傢。

  在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是最懂得「空」的道理。

  空的義理 有一次,一個有學問的婆羅門問須菩提:

  「世上的事物,明明是存在的,怎麼反而說是空的呢?」

  須菩提指著一座房子說:

  「請看,這座房子明明是存在的!不過,如果把磚、瓦、木、石都分瞭開來,試問這座房子的外形還存在嗎﹖說它「空」,並不是否定外相的存在,而是說世間一切都是依因、緣和合而存在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這便是「空」的意義瞭。」

  那位外道聽瞭,無話可說,連忙離去瞭。

  五、迦旃延尊者

  議論第一

  迦旃延的父親是一位國師,有權勢,有財富。舅父是有名的修道者阿私陀。他天資聰穎,通曉一切婆羅門經典,同時社會地位很高,受人尊敬,與他往來的都是著名的外道。

  皈依佛陀後,他在僧伽中很有推動作用,加上他辯才無礙,長於議論,在各地弘法時,外道都難不到他。甚至國王和一些著名的婆羅門向他問難,隻消幾句話,便能夠令對方心悅誠服。

  滔滔雄辯

  一位頑固守舊的國玉對尊者說:

  「你本來屬於最尊貴的婆羅門階級,而現在卻去做一個剎帝利的弟子,不覺得可惜嗎?」

  「大王,如果把職業劃分成宗教、政治、商業、農、工等類別,那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形成階級而強分優劣,則全不合理。在每一個階級都有好人和壞人,因此人的貴賤,隻應該依據品德修養來評價。能夠為善修道,便是最尊貴的瞭。」尊者溫和地加以解釋。

  國王終於醒悟過來,也皈依佛陀作在傢的弟子 。

  六、摩訶迦葉尊者

  頭陀第一

  摩訶迦葉生於摩陀國,是一位大富豪的獨生子。三十多歲時,常到竹林精舍聽佛說法,皈依瞭佛陀。

  出傢之後,舍棄繁華,潛心修道,直至晚年還過著極嚴謹的頭陀生活,一日一食,沿門托缽,並且常在樹下修習禪定,受到大眾的愛戴。

  佛分半座

  有一次,佛陀見到摩訶迦葉到來,讓出半個座位說:

  「摩訶迦葉,你坐到這裡來吧!」

  在座的人都感到很驚訝,佛陀並稱贊摩訶迦葉精進修道,今生假使遇不到佛陀,自己也可以解脫生死。從佛陀這番話,可見摩訶迦葉在僧團中的重要性。

  領導結集

  舍利弗與目犍連先於世尊逝世,這是僧伽的大損失。佛滅後僧伽中內有分化,外有破壞,面臨解體的危機,這時全靠德高望重的摩訶迦葉來肩負重任瞭。佛滅度後九十天,他更召集各大弟子在畢波羅窟舉行第一次遺教結集,並誦出論藏,他對佛法的保存,居功至偉。

  七、阿那律尊者

  天眼第一

  阿那律是佛陀的堂弟。佛陀成道後,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城說法,當時很多王族中人都來皈依,阿那律也因此而出傢。

  初期,他不能適應出傢的生活,佛陀講經,他竟然打瞌睡。佛陀稍加告誡,他深感慚愧,從此不再睡眠,日夜精勤修道,以致雙目失明。他雖然失明,卻絕不懊惱,更加努力修道,不為外界事物所擾,終於得到瞭天眼通,僧伽中尊他為上首。

  通解佛理

  佛陀將入涅槃的時候,對大眾作瞭最後的訓示,但還不放心,再次問道:

  「你們對於我所證悟的四諦、十二因緣等道理,還有疑問嗎?要是有的話,要盡快提出,我再為你們解說。」

  大傢都變得很沉默。阿那律這時恭敬合掌,代表大眾向佛陀說:

  「我們對這些真理都透徹瞭解瞭。在世界上,太陽可以變冷,月亮可以變熱,雪山可以成為大海,大地可以變為廢墟。可是佛陀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等教法,卻不可有絲毫的改變。」

  阿那律這番堅定的答話,使佛陀感到安慰。

  八、優波離尊者

  持戒第一

  優波離是一個賤民,在階級制度森嚴的印度社會裡,生活淒苦。幸而優波離學瞭一門手藝,到迦毗羅衛城的王宮裡當理發師。因為他心地善良、誠實,所以宮中的小王子都喜歡他。

  當佛陀回鄉說法,七位王子便帶瞭優波離偷出宮門去找佛陀,後來王子們都出傢瞭,他不敢單獨回宮,也跟著一起出傢。在當時階級懸殊的社會裡,一個首陀羅能夠和王子一同出傢,實屬一件破天荒的事。

  在僧伽中,優波離最註重行、坐、臥的威儀,佛陀制定的戒律,他都能一一遵守,從不違犯,所以公推他為持戒第一。有些比丘、比丘尼對戒律有不明白的地方,往往都向這位尊者請教。因此,在戒律方面,他實在是一位權威。

  排難解紛

  僧團中若發生爭執,佛陀每次總是派他去調解。由於他熟悉戒律,又處事公正,很多僧眾知道優波離到來,都自願和解,因此,很多爭執往往都因他而化解於無形,他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

  結集律藏

  佛陀滅度後,第一次結集遺教,大傢都請他誦出律藏,他對每一條戒律的條目及制訂情況,都能清楚說明,功勞很大。

  九、阿難陀尊者

  多聞第一

  阿難陀是佛陀的堂弟,年紀很小就歸佛出傢。佛陀晚年,需要一位隨身的侍者。由於阿難陀不單年輕,而且謙虛溫馴,記憶力又好,因此被選為佛陀的侍者,以後經常跟隨佛陀到各地弘法,又聞法不忘,有多聞第一的稱號。

  他在侍奉佛陀的二十七年中,總能盡力幫助別人,任何人到來參拜佛陀,他總能安排適當的時間,滿足各人的願望,因此深得大眾的尊敬和愛戴。

  結集經藏

  佛滅度後,他便趕去王舍城參加摩訶迦葉尊者領導的結集,在會上出瞭經藏,並答復大眾的詢問。能夠有經典流傳,阿難陀實在功不可沒。

  領導大眾

  他在六十六的時候,繼摩訶迦葉尊者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十直活到一百二十歲時才離開人間。

  十、羅睺羅尊者

  密行第一

  羅睺羅是佛陀的獨生子,一直在宮中生活,很得祖父凈飯王的鐘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佛陀成道之後,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城向親族說法,王族中人有不少出傢,羅睺羅見到慈祥的佛陀,便出傢去瞭。

  舍利弗做瞭他的戒師,由於他年紀很輕,隻能受沙彌十戒,這就是僧伽中有沙彌的開始直到二十歲,佛陀才允許他受比丘戒。

  改過遷善

  初出傢的羅睺羅依舊十分頑皮,佛陀在竹林精舍,他騙人說佛陀去瞭別處,常常弄得別人作無謂的奔跑。這些事傳到佛陀耳裡,便要好好教誡他。有一次,佛陀指著洗腳的盆對羅睺羅說:

  「你拿這個盆去盛飯吃吧!」

  「佛陀,洗腳盆不清潔,不可以盛載食物!」羅睺羅回答說。

  佛陀懇切、嚴厲地對他說:

  「你不修戒、定、慧,身、心充滿污垢,不是和這個盆子一樣嗎?清凈的佛法裝到你心裡又有甚麼用呢?如果你仍不改過,結果誰也不愛護你;死後還要墮在三惡中受苦呢!」

  羅睺羅慚愧得無地自容,從此以後嚴於密行持戒,默默地修道,成為密行第一的聖者。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