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學課本 2022-09-13

  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

  中觀意義

  超越二邊

  中觀,是指古印度龍樹菩薩依據《般若經》『緣起性空』的觀念而造《中論》,所提倡的一種脫離執著、不偏不倚的理論和觀察方法。

  思想淵源

  論典勃興

  在西元二、三世紀間,正當大乘經典逐漸面世的時候,有學問的論師輩出,他們不僅大量註釋經典,還不斷撰述內容獨立、組織嚴密的論著。經過龍樹,以致後來的世親等論師二、三百年的努力,終於把大乘佛教推展至有組織、有體系的成熟階段。

  龍樹提倡

  龍樹菩薩(約一五零--二五零)出生於南印度的婆羅門傢庭,自小便精通一切外道的典籍,後來皈依佛教,出傢比丘。他先學習小乘,其後再轉學大乘。他不但窮究當時的佛典,並且能夠融匯貫通,樹立瞭大乘佛教的思想體系。

  他的著作很多,又極為龐雜,但最主要的,是思想源自《般若經》的中觀論。不過,《般若經》著重實踐,而龍樹卻進而把它建立為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

  思想概要

  中道思想

  緣起,是顯示事物的相對性和互相依存的關系。一切事物根本是『空』的、『無自性』的;我們所經驗到的,隻不過是因、緣和合的體吧瞭!如果能夠以這種既不把萬物執為實有;也不執為虛無的態度去認識事物,便是掌握瞭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可以從而獲得真實智慧,達至解脫的境界。

  雙遣二邊

  為瞭破徐我們的執著,龍樹把當時的小乘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謬誤,歸納成生滅、常斷、一異和來出八項而力加破斥。

  我們觀察宇宙萬有的時候,必然會運用這八項相對的觀念去理解事物,因而有常人的我執、外道的常見、斷見和小乘學人的法執生起。然而,通過緣起的觀點,一切事物都是沒『自性』的;我們所經驗到的,隻可以稱為『假有』。因為必須先前沒有,現在卻出現,才可以名為『生』;先前有,現在卻壞滅,才可以名為滅。萬物既然都是沒有實體的,又怎會有實的『生』、實的『滅』呢?這稱為「不生不滅」。其次,永恒不變,才可以名為『常』;現在存在,而將來郄消失,才可以名為『斷』。物由於受著構成它的各種條件所限制,條件改變,它亦隨著變化,因此『不常』;既然沒有實的自體,便沒有甚麼可以消失,名為『不斷』。經驗告訴我們,谷粒和它的芽並不是同一樣東西,可見因和果決不相同,名為『不一』;谷芽必須從谷粒中長出來,可見兩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名為『不異』。眾緣具備瞭,谷粒便會萌發,決不是先前已經有瞭谷芽,在才長出來的,名為『不來』;芽從谷裡長出來,並不像蛇離開它的洞穴那樣毫無關系,名為『不出』。

  上述的『八不』,並非否定物的存在,隻是通過否定的方式,去破除我們的執著,顯出緣起的真義。當然,我們的謬誤也不僅限於這八項,龍樹隻不過列舉出存在、時間、空間和活動四個最根本的范疇來討論吧瞭﹗

  折衷二諦

  龍樹承認佛陀為瞭適應我們的需要,分別用世俗諦和勝義諦來說法,但他更進一步指出,這二諦並不是截然不同的。世俗諦所說的宇宙萬有,自性是空的,名為『真空』;勝義諦所說的空,也不是離開這個世界而存在的,名為『妙有』,這便是『不壞諸法而說真際』、『不動真際而立法』的道理瞭。然而凡夫卻把『妙有』執著以為真實;小乘的信徒又往往把『真空』誤解為徹底地否定一切。其實『真空妙有』的境界並不是憑著語言、概念的束縳,真實智慧生起的時候,便可以證悟這種境界而轉迷成悟瞭。

  教派流傳

  學派成立

  龍樹的中觀思想,由他的弟子提婆繼承,並且發揚光大。到瞭西元六世紀初期,有佛護和清辨兩位論師為《中論》造註釋,形成瞭『中觀學派』,由於他們宣揚一切皆空的思想,因此又稱為『空宗』。

  這一個學派曾經一度和瑜伽行派抗衡;七、八世紀之間,兩派又有瞭交互流通的趨勢,終於形成瞭『中觀瑜伽派』,和密宗同時流傳,直至印度佛教的滅亡為止。

  影響中國

  在我國方面,這派的學說在南北朝時,由鳩摩羅什開始有系統地介紹到中國,發生瞭極大的影響,如隋、唐時的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及禪宗等各大宗派,都以龍樹菩薩和他的論著作為立宗的重要依據。

  此外,中觀的學說很全面地介紹到我國的西藏地區,成為西藏佛學思想的正宗。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