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文大藏經 第七章、漫談大藏經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法苑談叢 2022-09-13

  (一)漢文大藏經 第七章 漫談大藏經

  大藏經古代或稱為一切經。是將由印度和西域傳譯到中國的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匯編而成的一大叢書。在古代刻版技術尚未發明以前。一切經都是抄寫的。寫經是卷子式,專司寫經的人稱為經生。到宋代以後才有木刻本的大藏經。

  佛教經論在中國的流傳,經過歷代的翻譯,以至匯集、編次而逐步成為各種不同文字的大藏經,實在是一件偉大的事業。佛教從漢明帝時(公元第一世紀中)傳入中國以後,佛經翻譯逐漸增多。但所譯經典,在初期都是散在各地的。即以目錄而論,或以人分,或依地分,或按時代,也都是分別記載,未經整理。到符秦的釋道安(314一385)才綜集重經,纂成完整的目錄,但是還未有一切經藏的編次。據僧佑《出三藏記集》所載《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中有《定林上寺建般若臺大雲邑造經藏記》、《定林上寺太尉臨川王造鎮經藏記》、《建初寺立般若臺經藏記》。太尉臨川王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蕭宏。大約經藏的建立是盛行於梁代(502)。到瞭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命僧紹撰《華林殿眾經目錄》,後二年(517)又敕寶唱改定,共1433部,3741卷(見《歷代三寶記》卷15)。這便是整理皇傢所藏的經藏瞭。同時在北朝也有整理經藏之舉。魏孝武帝永熙年中(532一534)舍人李廓撰《魏世眾經目錄》,共427部,2053卷。北齊武平年中(570一575)沙門法上也撰瞭《齊世眾經目錄》,共787部,2334卷(見《歷代三寶記》卷15)。自此以後,抄寫經藏之風盛行。陳武帝(557一559)寫一切經十二藏,文帝(560一567)也令寫經五十藏,宣帝(569一582)又令寫經十二藏。當時朝臣之中徐陵寫經一藏,江總寫一切經3752卷。在北朝,魏道武帝(386一408)早就令寫一切經。司徒北海王元詳和司牧高陽王元雍也書寫一切經十二藏。這二人都是獻文帝(441一475)的兒子。其後北齊孝昭帝(560),為他的父親寫一切經十二藏,共38047卷。齊廣寧王高衍也寫經三千餘卷。北周刺史馮熙寫一切經16部。《廣弘明集》中還載有周王褒撰《經藏願文》,魏牧撰《北齊三部一切經願文》。

  到瞭隋代(582-619),隋文帝敕寫一切經46藏。132086卷。隋煬帝曾建寶臺經藏,並自撰願文,新舊寫經612藏。從這些記載上看,各地經藏的部數、卷數,尚未劃一。仁壽二年(612),彥琮的《眾經目錄》,入藏見錄有688部,2533卷,這很可能就是寶臺經藏的目錄。

  唐初貞觀五年(631),太宗令苑內德崇寺、宜興寺為皇後書寫藏經,九年(635),又敕大總持寺僧智通、秘書郎褚遂良在苑內寫一切經。十一年(637)太子李治在延興寺造一切經。高宗顯慶四年(659),西明寺也寫成一切經藏。此後各大寺院都書寫一切經藏。靜泰的《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錄》有816部,4066卷。道宣撰《大唐內典錄》中的《歷代眾經見入藏錄》,就是西明寺寫經的依據,總800部,3361卷。明佺的《大周刊定眾經目錄》有860部,3629卷。釋智升的《開元釋教錄》中,入藏目錄增至1076部,5048卷。這個數目成為唐宋藏經的基本數目。到貞元中(785-804)續修經錄,入藏部秩增加瞭137部,343卷。以上各經藏的編集,大概都是根據大乘經、大乘律、大乘論、小乘經、小乘律、小乘論、賢聖集傳而分類編次的。各類經典的排列,在經目中通常用千字文的次序編排,每十卷為一帙,每帙順序用千字文中一字為標號,以便尋檢。每經抄寫用紙張數也註明在目錄之內,以便核對。所以通常說,漢文大藏經的編次是到唐代《開元釋教錄》才完備的。

  到瞭宋初,雕板事業興起,於是有木刻本的大藏經。從宋太祖時雕印大藏經開始,一千年之間,先後有二十餘次刻本。到瞭現在,除清藏外,不僅原板無存,就是印造的藏經也成為稀有名貴的文物。

  統計大藏經的刻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漢文大藏經,二是少數民族語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又可分為國內刻本和國外刻本兩種。今分別略述如下:

  (1) 漢文大藏經

  國內刻本

  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簡稱開寶藏或蜀本藏。這是中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現在無全本,流傳的零卷也極少。《佛祖統記》卷四三宋太祖開寶四年(971)記雲:「敕高品、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板」。又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記雲:「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經,板成進上。」據《北山錄》卷十註及《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記其板數凡十三萬餘板。日本《元亨釋書》卷一六記日本一條天皇永延元年(987)奝然齎此藏經還日本,當時總數5048卷。雲其後屢經添補,最後積至653帙,六千六百餘卷之多。裝潢全是卷子式,每板23行,每行14字或15字。《佛祖統記》卷四五真宗天禧三年記:「十一年東女真國人貢,乞賜大藏經,詔給與之」又卷四六仁宗嘉佑三年記:[西夏國奏國內新建伽藍,乞賜大藏經,詔許之。」是知此藏在當時流佈區域頗廣。

  宋婺州開元寺大藏經婺州是今浙江金華縣。此藏今不傳。僅楊億《武夷新集》卷六有太宗至道初於婺州開元寺印大藏之說而已。

  宋契丹本大藏經即是遼國所刻,簡稱契丹藏或遼本大藏(按:近年在山西應縣木塔發現少數殘卷)。其開雕年月,據遼僧覺苑《大日經義釋演秘鈔序》雲:「自我大遼興宗禦宇,志弘藏教,欲及遐邇,敕盡雕鏤,須人詳勘。」《高麗史》卷八雲:「文宗十七年癸卯(即遼道宗清寧九年,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三月契丹送大藏經至,王備法駕迎於西郊。」由此可以考知契丹藏始刻於興宗,而完成於道宗之初。《金石萃編》卷一五三載志延《陽臺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雲:「印大藏經凡五百七十九帙。」比宋開寶藏之480帙實增加97帙。日本《東文選》卷一一二所載釋宓庵《丹本大藏慶贊疏》稱其「帙簡部輕,函未盈於二百;紙薄字密,冊不滿於一千;殆非人功所成,似借神巧而就」。可以推測契丹本大藏,一部分是小字密行的。

  宋福州東禪等覺院大藏經此藏世簡稱崇寧萬壽大藏或福州藏,東禪院本。是東禪等覺院住持沖真發起,創建印藏經院,以神宗元豐初(1078)開始(此藏題記最早的是元豐三年,但籌募想在此以前),經慧榮、沖真、智業、瞭元、智賢、契璋、普明等募集眾緣,至徽宗崇寧二年(1103)始完成。今世所傳東禪院本《華嚴經》卷八○題雲:「福州東禪等覺院住持慧空大師沖真於元豐三年庚申歲謹募眾緣,開大藏經板一副,上祝今上皇帝聖壽無窮、國泰民安、*輪常轉。」又《大般若經》題雲:「於是親為都大勸首,於福州東禪院勸請僧慧榮、沖真、智賢、普明等募眾緣,雕造大藏經板,及建立藏院一所,至崇寧二年冬方始成就。』全藏自天字函至重字函,凡479函;與《開元釋教錄略出》所載大致相同,微有變更,並依《貞元新定目錄》增入十經。但其後又陸續增刻開元以後入藏諸經。以諸經跋記考之,自元豐三年迄南宋孝宗淳熙二年總凡97年間,先後共刻成580函,1440部,6108卷。板式是梵夾式,半頁六行,每行十七字,每函附音釋一帖。但自更字函以下十函,天臺宗章疏是每行十九字。

  宋福州開元寺大藏經此藏世簡稱毗盧大藏,開元寺本,也稱福州藏。福州兩藏,國內已無全本,日本所存福州藏多是兩藏配合而成。據此藏中《唐譯華嚴經》卷八題記雲:「福州眾緣寄開元寺,雕經都會蔡俊臣、陳詢、陳靖、劉漸,與證會住持沙門本明,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文武官僚同資祿位,雕造毗盧大藏經印板一副,計五百餘函,時政和壬辰歲月日,勸緣沙門本悟謹題。」又謂字函《分別功德論》卷中題雲:「福州開元寺住持僧傳法慧海大師惟沖謹募開封府……從四百一函起,取至周圓。」又圖字函《雜譬喻經》題雲:「入內內侍省東頭供奉宣幹,辦應天啟運宮奉迎所武師說,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謹施俸資雕造毗盧大藏經板涇字至圖字一十函。時紹興戊辰閏八月日,福州開元禪寺住持傳法慧通大師瞭一題。」又弁字函《華嚴經音義》卷上題雲:「敷文閣直學士左朝議大夫川府路都鈐轄安撫使知塗們軍州提舉學事兼管內勸農使賜紫金魚袋馮楫,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舍俸添鏤經板三十函補足毗盧大藏,永冀流通。勸緣福州開元禪寺住持慧通大師瞭一題。」統檢全藏刊刻題記,自天字至勿字凡564函,始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迄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凡四十年而後完成。全藏總為595函,1451部,6132卷。板式及書體與東禪院板相同,不及思溪藏的精巧。

  宋安吉州思溪圓覺院、資福禪寺大藏經安吉州即今浙江吳興。此藏世簡稱思溪藏或湖州本、浙本、南宋本。依此本題記是湖州王永從等發願,凈梵、懷琛等勸緣,於思溪圓覺院刻板。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刻成,550函。其開刻年月或在北宋時已經開始。前松坡圖書館藏有此藏,是清末楊守敬使日本時購回,今並歸北京圖書館。此藏履字函《長阿含經》卷二二題雲:「大宋國……王永從,同妻恭嚴氏;弟忠翊郎永錫,妻顧氏;侄武功郎沖充,妻卜氏;從義郎沖彥,妻陳氏;男迪功郎沖元,妻真氏;保義郎沖和,妻呂氏與傢眷等,恭為祝延今上皇帝聖躬萬歲,利樂法界一切有情,謹護誠心捐舍傢財,開鏤大藏經板,總五百五拾函,永遠印造流通。紹興二年四月日謹題。雕板作頭李孜、李敏,印經作頭密榮,掌經沙門法己,對經沙門仲謙、行堅,幹雕沙門法祚,對經慈覺大師靜仁、慧覺大師道融、賜紫修敏,都對證湖州覺悟教院住持傳天臺祖教真悟大師宗鑒,勸緣平江府大慈院住持管內掌法傳天臺教說法大師凈梵,都緣住持圓覺禪院傳法沙門懷琛。」又風字函《妙法蓮華經》卷七題雲:「大宋國浙西路安吉州長興縣白烏鄉奉三寶弟子因道舍財贖到法華經板七卷,舍入思溪圓覺禪院,補填大藏經字函……嘉熙三年(1238)二月日弟子因道政意旨。」又可字函《圓覺經》第二卷題雲:「大寺大藏經仗蒙安撫大資相公趙給錢贖此經兩序及諸經板字損失者重新刊補,務在流通佛教,利益群生。淳佑庚戌(1250)良月圓日住持釋清穆謹題。」舊來傳說圓覺院藏與資福寺藏是兩個不同的刻本,而其中資福寺藏刊刻源流不明。今考思溪各本題記多與圓覺院有關,可見資福寺板實在就是圓覺院板。至於兩寺的關系尚難考定。其板式與福州板相同而體裁精美過之。全藏自天字函至最字函凡599函1459部,5940卷。

  金解州天寧寺大藏經解州即今山西解縣。此藏世久不知名,1936年始於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現,因通稱為金藏或趙城藏。明嘉興藏的《刻藏緣起》中有陸光祖《募刻大藏經疏》,文中說「昔有女子崔法珍斷臂募刻藏經,三十年始就緒。當時檀越有破產鬻兒應之者。聖朝道化宏廣,越前朝遠甚,豈無勝心豪傑乎!」又《金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中也說:「秘書省碑今在燕弘法寺……大定十八年潞州崔進女法珍,印經一藏進於朝,命聖安寺設壇為法珍授戒為比丘尼,二十三年賜紫衣宏教大師。明昌四年立碑石,秘書丞兼翰林修撰趙渢風記,翰林侍講學士黨懷英篆額。」由此可知此藏是崔法珍所創始。就藏中題記考之,如《大般若經》卷五九題雲:「解州夏縣古鄉趙村王德並妻李氏同發虔誠,謹舍凈財大藏經板會下施錢二千餘貫……乙亥十二月八日奉佛弟子王德。」又《地藏十輪經》卷一、卷八、卷九有記雲:「絳州太平縣吳翼,奉為亡父吳海,特發虔心,謹就天寧寺開雕大藏經板會下雕《地藏十輪經》一部一十卷…大金貞元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吳翼施。」由此可以證明,當時是在解州天寧寺,設立開雕大藏經板會主持其事的。題記之中所記刊刻年代最早的金皇統九年(1149)見日字帙《大般若經》卷八二未,文雲:「浦州河津縣第四都西母村,施雕大藏《般若經》囗卷,都維那毋戩,維那王行者,助緣維那等毋憂,薛謹(人名略),奉為報答天龍八部、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同成佛果。皇統九年己巳歲。」最後為大定十二年(1173),雁字帙《大乘智印經》未,文雲:「大定十二年三月日藏經會下重雕造。」其中間有天德、貞元、正隆、大定諸年號,歷時三十年,亦與陸光祖之說相合。板式是復刻北宋開寶藏而增入若幹經疏,裝璜也是卷子式。全藏白天字函至幾字函凡682帙。如與高麗藏對校,自天字函至轂字函凡510帙的編次全與麗藏相同;自振字函至世字函前半凡二帙半是麗藏所無;自世字函後半至貌字函凡67帙半,內容與麗藏同而編次有變易;自踐字以下101帙是麗藏所無,而與《至元法寶勘同錄》大致符合。此經板雕刻在解州,但崔法珍既於大定十八年出傢,又於二十三年賜紫及師號,其經板也就隨之移入京師弘法寺。《金文最》卷一一一中有趙渢《濟州普照寺照公禪師塔銘》,文中敘照公於大定二十九年在寺建立輪藏之事雲:「聞京師弘法寺有藏經板,當往彼印之,即日啟行,遂至其寺,凡用錢二百萬有畸,得金文二全藏以歸。一寶輪藏,黃卷赤軸,囗囗囗囗囗囗殿中安置壁藏,皆囗梵冊,漆板金字以為嚴飾,庶幾清眾易於翻閱。」是照公所印兩藏的裝璜方式,一部是卷子式。一部是梵夾式。此板到元朝部分被毀,因有補刻之舉。《辨偽錄》卷四雲:「大元啟祚,眷意法門,太祖則明詔首班弘護茲道,太宗則試經造寺補雕藏經。」耶律楚材《湛然文集》卷一四中有《補大藏經板疏》雲:「十年天下滿兵埃,可惜金文半劫灰。欲剖微塵出經卷,隨緣須動世間財。」《佛祖歷代通載》卷二二亦引《弘教集》稱元世祖嘗因大都弘法寺舊藏經板校補印造頒行天下。是此藏經板確是移存入燕京弘法寺,元代曾經補刻.但是移存的經過難以詳考瞭。

  宋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大藏經平江府是今江蘇吳縣,磧砂在吳縣東南三十五裡陳湖地方。此藏世簡稱磧砂藏或延聖寺藏,其藏經目錄卷上有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識語,文雲:「幹緣僧善成、可南、法燈、法如、法界、法超、志圓同募,本院藏主法忠化到,小比丘善源書,勸緣大檀越成忠郎趙安國,都勸緣住持釋法音。」就經中題記考之,創刻時代約在寶慶紹定之間(1225一1228)。全藏自天字函至合字函凡591函,1532部,6362卷。板式全同湖州本。現存晉譯《華嚴經》卷一五有記雲:「資德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朱文清,同男顯祖等施財命工刊造大藏經板一千卷,舍入平江路磧砂延聖寺永遠流通功德,專為祝延聖躬萬安。大德五年(1301)九月日提調刊板僧法雷謹題。」又《大宗地玄文本論》卷四有管主八題記雲:「近見平江路磧砂延聖寺大藏經板未完,遂於大德十年(1306)閏正月為始,施財募緣節續雕行,已及一千餘卷。」由此可知此藏雖創刻在南宋,而完成實在元代,或者是經過兵災損失而元代補刻完足的。現在陜西西安存有此藏。

  元杭州路餘杭縣大普寧寺大藏經此藏世簡稱普寧藏或元藏。普寧寺為元代白雲宗的寺院。其雕板為普寧寺住持道安、如一、如志、如賢等募緣,以思溪、福州二藏校勘付刊。始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迄至元二十七年(1290)雕造竣工。全藏自天字至約字凡558函,1430部,6004卷)。其中式字至遵字28函,秘密經部數未計在內。與思溪藏微有增減。板式每半頁六行,每行十七字。雕工甚精,板式較宋板略狹小。

  元燕都弘法寺大藏經舊傳有此藏。但金藏既曾移存弘法寺,且在元初補刻。昔時不知有金藏,所以隻知有弘法藏,而不得其傳本。今既發現金藏,則昔時所稱元弘法藏應即是指金藏而言,未必另有其板。河北曲陽縣元太祖二十二年,《覺辯大師(法)源公塔銘》中雲:「都城弘法寺補修藏經板,以師為提領,三年雕全,師之力居多焉。」(見《曲陽縣志》)但據至元二十四年撰《至元法寶勘同錄》而論,似已就弘法寺藏補訂增刊,別成一藏矣。

  元銅板大藏經據《補續高僧傳》卷一《法禎傳》稱:「英宗即位,將以大藏經治銅為板,而文多舛誤。詔選天下名僧六十員讎校,師與湛堂、西谷五人為總督。」又黃縉的《金華黃先生文集》卷四一所載《榮祿大夫司空大都廣壽禪寺住持長老佛心普慧大禪師北溪延公塔銘》也說:「英宗皇帝以禪師先朝舊德。每入見必賜坐,訪以道要。命於永福寺與諸尊宿校勘三藏,將鏤銅板以傳後。」但是現在既無資料可考,當時曾否實際鏤板,是否完成,均無從證明。

  明洪武本大藏經此即明南本大藏經的祖本,亦稱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敕令於金陵蔣山寺開始點校藏經,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刻成。板存金陵天禧寺,不久即被焚毀,所以世間流傳極少。全藏約有1600餘部,7000餘卷,絕大部分是翻刻磧砂藏本。1934年在四川崇慶縣上古寺發現此藏,共存678函。板式每半頁六行,每行十七字。現移藏於成都人民圖書館。

  明南本大藏經此即世所稱南藏。明永樂中重刊洪武本,而略有更改,板存金陵報恩寺。創刻年代約在永樂十年至十五年(1412一1417),刊成在永樂十七年(1419)。據《大明三藏聖教南藏目錄》卷未所附請經條例中雲:「此據報恩寺藏經板一副看得,原系聖祖頒賜以廣印行。」全藏自天字函至石字函凡636函,1610部,6331卷。板式每半頁六行;每行十七字。

  明北本大藏經世簡稱北藏。是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為報皇考皇妣生育之恩所刻,英宗正統五年(1440)完成。《大明三藏聖教目錄》中有明英宗正統禦制藏經序雲:「我皇曾祖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禪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德全仁聖,道法乾坤……博采竺乾之秘典,海藏之真詮。浩浩乎,穰穰乎,繕書刊梓,用廣傳施,功垂就緒,龍禦陟遐。洪慶所貽,傳序暨朕,恭嗣大寶,統理萬邦。追惟聖孝之隆,敢忘繼述之務。大藏諸經六百三十六函,通六千三百六十一卷,緘畢刊印,式遂流佈。」卷數較南藏微增,編訂亦互有出入,實有1621部。板式每半頁五行,每行十二字或十七字。至神宗萬歷間,神宗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又續刻入藏諸集,自鉅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萬歷十二年神宗欽賜《禦制續入藏經序》,總計本續凡677函及目錄一函,此即《明史·藝文志》所稱:「釋藏目錄四卷,佛經六百七十八函」是也。

  明武林方冊大藏經此藏今不傳,詳清無考。僅據嘉興藏《刻藏緣起》中所載道開《募刻大藏文》中有雲:「太祖高皇帝既刻全藏於金陵,太宗文皇復鏤善梓於北京……後浙之武林仰承風德,更造方冊。歷歲既久,其刻遂湮。」又《杭州府志》餘杭縣化城寺紀雲:「萬歷中僧法鎖主刻藏議,藏置化城,募金恢復。英方伯捐俸造藏板房二十餘間。」武林為今杭州,化城又稱恢復,此者是一是二,均難考定。

  明嘉興楞嚴寺方冊本大藏經世簡稱嘉興藏,又稱萬歷藏或徑山藏,是密藏、道開等發願,於萬歷未年於嘉禾(今浙江嘉興)楞嚴寺所創刻,刻板地址多分在杭之徑山。萬歷八年(1580)道開南遊,始發刻藏大願,十四年春於長安與居士十人商募緣事,自定北、南、舊三藏對校之則。初與幻予在五臺山紫霞谷妙德庵開始,真可、德清及諸居士援助之。嗣於萬歷二十二年(1594)南遷杭之徑山寂照庵。繼而道開示寂,幻予代之。又二年,幻予亦示寂,後繼其事者交迭相代,至弘光元年(1644)刻成。《刻藏緣起》中萬歷十四年馮夢禎《刻大藏緣起》雲:「宋元間除京板外,如平江之磧砂,吳興之某寺,越之某寺、某寺等俱有藏板,不啻七八副,法道之盛此其一端。迨國朝僅有兩京之板而諸方之板盡廢。北板稍精而藏於禁中,請印甚難。今江南諸剎所有皆景泰間敕賜物也。南板印造雖易而訛謬頗多,愈改愈甚,幾不成讀。然印造裝璜,其價亦百金以上。以故山陬海隅,窮鄉下邑,終年不見藏經者,可嘆也。時密藏、開師、尚書五臺陸公與夢禎等,商及此事,不覺慨然墮淚,因記磧砂藏板緣始於弘道尼斷臂募化。弘道化後,其徒復斷臂繼之,更三世其願始滿。吾儕丈夫不能深心荷擔大法,鏤板流通,反一女子之不若,即生清世,遇佛乘,空手入寶山,寧不愧死。遂合掌向佛,願盡命為期,瞭此一段公案。又念梵夾煩重,願易為方冊。可省簡帙十之七,而印造裝璜之費不過四十餘金。」全藏編次全依北藏,未附北藏缺而南藏所收者四部。總有210函,1654部,6930卷。板式每頁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其目錄名曰《藏經板直畫一目錄》,於每經名下註明每部流通價值。後至清康熙五年,又續集明清兩代大德撰述如經疏、宗典、語錄、史傳、雜集等書,印雕成績藏經95函,248部,約3800卷。又續藏經47函,239部,約1880卷。續藏第84函《顓愚和尚語錄》卷七有《刻方冊藏經目錄序》,文中稱初發手於五臺妙德庵,已刻就數百卷。顧冰雪積歲,恐侵及板,移於杭之徑山。自紫柏老人去後,四方刻資亦微。因就施者之力,任力刻之。於是四方有道力者隨討未刻目錄,同式就梓。自癸卯歲(萬歷三十一年)至壬午歲(崇禎十五年)將四十年,梓未虛日,其事猶未竟。已刻者不及歸山、未刻者懈不速完。時有利根上座遍討徑山、嘉興、吳江、金壇諸處已刻成某某經律論、某某傳疏記,錄其名目卷帙板數一一查明。已刻者十之八九,未刻者十之一二,由此可知此藏原是散在各地所刻。

  清大藏經世簡稱龍藏。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5)敕刻,至高宗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竣工。全藏總計1669部,自天字函至機字函凡724函。始自《大般若經》以迄西士賢聖撰集,全依明北藏編次,此土著述互有增減。板式每半頁五行,每行十七字。據《大清三藏聖教目錄》所載,當時主持其事是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畫,以及校閱官三八,監督九人,監造六十四人,總率四人,帶領分析語錄三人,帶領校閱藏經三人,分領校閱六人,校閱三十八人。

  鉛印頻伽精舍大藏經此藏是清宣統元年(1909),至民國二年(1913)春,上海外商哈同出資所印,依據日本弘教書院縮刷藏經,而稍省略纂集音義等書約十部。字體較弘教藏稍大而排植錯誤甚多,且略去其校勘註,可謂取舍失當。全藏40函414冊,凡1916都總8416卷。

  商務印書館影印續藏經此是1922年用日本藏經書院續藏經影印。

  影印宋磧砂本大藏經此是據陜西西安開元、臥龍兩寺所藏宋磧砂藏影印,凡593冊,1532部,6362卷。原藏有殘缺則取北京前松坡圖書館之宋思溪藏、番禺葉氏所藏宋景定陸道原本、南海康氏所藏元普寧藏、福州湧泉寺之元亦黑迷失本以及江蘇南通狼山之明南藏補足之。自1931年10月創始,至1936年2月完成,原藏有三種板:(一)自菜字至感字,又自約字至煩字是延聖院所募刻,始於宋雕四年(1231),迄元至治二年(1322)。(二)自天字至奈字是元至順三年(1332)吳縣妙嚴寺據延聖院及他藏《般若經》本復刊。(三)自武字至遵字是元松江僧錄管主八所刊,始於元大德十年(1306),迄翌年十二月。其中有缺本11卷,因無補本,未曾補足。

  國外刻本

  高麗本大藏經世簡稱高麗藏,先後開雕板本有三:

  (一)原刻高麗官板大藏經。其開雕年代傳說不一,一般認為高麗顯宗時所刻,《大覺國師文集》卷一五所載《諸宗教藏雕印疏文》有雲:「顯宗雕五千軸之秘藏」。蔡忠順撰《玄化寺碑陰文》亦雲:顯宗十一年(1020)頃,雕刻《大般若》、《華嚴》、《金光明》及《妙法蓮華》四部大乘經。又《東國李柏國文集)卷七有重雕板,時之《大藏刻板君臣祈告文》稱,顯宗二年(1010)契丹兵來襲,為借佛力以攘斥之,開雕大藏經。嗣後經德宗、靖宗二代,以迄文宗末年方始完成,其板式即是復刻宋開寶藏。

  (二)高麗續藏經。高麗宣宗七年(1090)義天由宋請來諸宗章疏三千餘卷,旁求日本及契丹諸作、編纂成《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住興王寺,從而刻板,刊行四千卷,是為高麗續藏經。其板與大藏經板同藏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罹元兵燹,被燒毀。

  (三)高麗再雕板大藏經。高麓高宗二十三年(1236)李奎報等為祈折伏蒙古,重興雕板之業。總十五載,至高宗三十八年(1251)刻成。即是用原板復刻,是為高麗再雕板,特建板堂藏之。《高麗史》卷二四雲:「壬子年城西門外大藏經板堂,率百官行香。顯宗時,板本為壬辰蒙兵所毀,王與重臣更願立都藍,十六年功畢。」其板本後藏禪源寺。朝鮮太祖七年(1398)五月遷支天寺,翌午正月再移海印,以迄至今。全藏639函,1524郡,6558卷。

  日本弘安本大藏經此藏雕刻之詳情不明。據現存弘安本《傳法正宗記》有跋雲:「日本國相州靈山寺續先師宴海未終願,勸進沙門寶積,沙彌寂惠等謹題。今上皇帝,大皇太後,皇太後祝延聖壽,關東大將軍傢息災延命,國泰民安,開鏤大藏經印板副納內。弘安十年(1287)丁亥九月日謹題。」又正安本《無量壽經跋》雲:「在弘安年中行圓上人承敕願之旨,欲開一切經印板,而正安第二之歷,林鍾下旬之天,不終大功,遂歸空寂。今十年依第三回之忌,知真為謝彼恩德,三部之妙典,五部之要義,抽懇棘開印板,是偏所備破追賁也。雖弘一部於穢界之內,期再會於凈剎之月而已。正安四年(1302)壬寅六月二十一日沙門知真。」此二跋所敘人名先後不同。疑在當時發願刻藏,未必遂完成其業。

  日本天海本大藏經世簡稱天海藏或寬永寺藏、東睿山藏。日本僧正天海受德川傢光之請,於日本明天皇寬永十四年(1637)至後光明天皇慶安元年(1648)在江戶寬永寺開雕,先後歷十二年始成。全是活字板,板式大體仍仿思溪藏。裝璜是梵夾式。全藏665函,1453部,6323卷。

  日本黃檗山大藏經世簡稱鐵眼藏或黃檗藏。是鐵眼道光禪師於日本宇治黃檗山自靈元天皇寬文九年(1669)至天和元年(1681)所刻。全藏凡1618部,7334卷。初在黃檗山創刻,隱元禪師請於寺內建築寶藏院,為貯經板之所,別於京都置印房,從事刻工,廣募有緣。時值饑饉,以所募財救濟貧民,重更新勸募,先後三次,方始達成。今板存萬福寺。此藏是復刻明萬歷嘉興方冊藏而有所增補,行式完全相同,因此錯誤脫落亦仍其舊。京都法然院忍微曾於寶永三年(1706)至七年,歷時五載,用高麗藏三次復勘。又越前之順藝亦於文政九年(1828)至天保七年(1836),經時十一載,亦三次用高麗藏校勘之。

  日本弘教書院大藏經此簡稱縮刷藏經或弘教藏。是日本明治十二年(1880)至十八年(1885)用鉛字排印。以增上寺所藏高麗藏為底本,與宋、元、明藏校勘,標註其異同,加以句讀,並互補遺缺。全藏40函1916部,8534卷。校勘尚稱精審,可為研究之助。

  日本藏經書院大藏經此藏簡稱卍字藏,是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至三十八年(1905)日本京都藏經院鉛印,凡有36函,1622部,6992卷,原本是日僧忍微所校日本黃檗藏,加以訓點;鉛字較弘教藏為大。書成未久,藏經書院不戒於火,存書被毀,因此流傳不多。

  日本藏經書院續藏經又稱卍字續藏,共150函。是藏經書院於鉛印黃檗藏完成之後,為紀念日俄戰爭陣亡將士,於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至大正元年(1912)印行。內分一編、二編、二編乙共三編。總有十門:印度撰述有經、律、論、密經儀軌四部;支那撰述有大小乘釋經、大小乘釋律、大小乘釋論、諸宗著述、禮懺、史傳六部。收集約九百五十餘人之著作,為書1756部,7144卷。支那撰述中,多是南北朝以至隋唐以來各宗名著而漢地久佚之本。但印行未久,藏經書院不戒於火,存書悉成灰燼,因此流傳甚少。商務印書館曾用原本影印,再次流通。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是日本高楠順次郎與渡邊海旭同發起,成立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主持其事,自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至昭和九年(1934)完成。初次出版55函、為印度與支那撰述,即是正藏全部及選收藏經書院續藏經中一部分要籍。後又續出45函,其中日本著述30函、圖像12函、目錄3函。總成100函。前55函中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大集、經集、密教、律、釋經論、毗曇、中觀、喻伽、論集、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目錄等部。後30函中分續經疏、續律疏、續論疏、續諸宗、悉曇、古逸、疑似等部。總有3493部,13520卷。敦煌經卷古逸之本亦多收錄。圖像之中尤多名作。所惜者錯字錯句頗多,收續藏經中名著亦不完備,分類方法尚欠斟酌,此其缺點。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